专业守护手足健康 爱心传递 “手足情”国内顶尖手足畸形专家来黔开展义诊活动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9-01 浏览次数:
8月29日清晨,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来自安顺市的一岁患儿明明(化名)被父母紧紧抱在怀里。因先天性手部畸形,这个仅仅一岁的孩子已跟着家人辗转多地求医,疲惫与焦虑写在家长的脸上。
直到得知“手足情”公益项目的顶尖专家要来黔义诊,夫妻俩心中才重新燃起了期盼:“孩子的人生才刚开始,真希望专家能帮他摆脱畸形的困扰。”
当天,这场承载着希望的义诊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该活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及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联合发起,汇聚了多方医疗力量——既有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的核心专家,也有重庆儿童医院、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伊犁州中医医院的手足畸形诊疗骨干,再加上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小儿骨科、上肢创伤、修复重建科、足踝外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共同为贵州的手足疾病患者筑起“健康防线”。
根据患者病情评估,专家团队还在8月30日为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精准施术,让“诊疗闭环”在贵州落地。
“‘手足情’公益活动走了五年,每一步都朝着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患者而去。”作为多次参与项目的义诊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中心主任张明珠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话语间满是感慨。五年来,从新疆的草原到青海的高原,从西藏的雪域到云南的山区,无数患病孩子经团队治疗后,不仅手部、足部功能得到恢复,更重拾了自信;不少因意外、疾病导致后天手足畸形的成年人,也在评估治疗后重新获得独立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次来贵州,既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实践,更是要实实在在帮患者解决病痛,让疗效落地。”张明珠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发展处处长刘俊峰也提到,自 2021 年启动以来,“手足情”公益项目已走过五个年头。这五年里,项目始终聚焦两大核心——一方面推动顶尖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回应老百姓对优质医疗的期盼;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与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努力减轻特殊困难群体的经济负担,让西部省份的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对患者来说,这是‘家门口见名医’的机会;对我们医护人员而言,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成长契机。”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院长李忠哲坦言,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一直致力于提升本地诊疗水平,而此次专家团带来的不仅是先进技术与诊疗理念,更有医者仁心的情怀,“这些都将转化为我们服务本地患者的能力,让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多人。”李忠哲说。
义诊现场,专家们耐心十足:有的俯身为患儿检查手部畸形细节,有的拿着影像片为成年患者分析病情,有的逐句解答家属关于术后康复的疑问…… 从常见的手足畸形到复杂的外伤后遗症,每一个问题都得到了细致回应。
“本来还想带孩子去北京求医,没想到专家直接来贵州了,太感谢了!” 明明的家长握着专家的手,语气里满是激动。
义诊结束后,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的手术室里依旧忙碌 —— 专家团队为前期接诊中需要手术的患者开展精准治疗。
据了解,此次专家团队成功为6名患有手足畸形的儿童完成矫正手术。患儿年龄介于1至11岁之间,病症涵盖并指、多指、屈曲挛缩畸形、先天性束带畸形等多种手足先天畸形。
其中,8岁的梦梦(化名)和10岁的思琪(化名)均患有拇指多并指畸形,专家团队为他们实施了并指分离、多指切除等畸形矫正手术,以保障拇指功能恢复;10岁的清清(化名)因左手小指屈曲挛缩畸形接受软组织松解成型手术;11岁的涛涛(化名)左拇指多指畸形进行切除与截骨矫形,改善拇指外观与功能。1岁的明明病情更加复杂,同时患有双手双足及右小腿先天性束带综合征,医疗团队一次手术完成了右手及右踝束带矫形,最大程度减少患儿多次手术的痛苦;3岁的薇薇(化名)则通过右足第六趾多趾切除术,改善了右足的外观与功能。
手术台上,他们凭借精湛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手术台下,他们同步进行“现场教学”,将手术思路、操作技巧、风险把控要点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本地医护人员,让“授人以渔”的理念融入诊疗全过程。
这场跨越千里的“手足情”,不仅治愈了患者的身体伤痛,更搭建起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桥梁。
未来,随着这样的公益行动持续推进,将有更多贵州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顶尖诊疗服务,而本地医疗团队的能力也将不断提升,让健康守护的“手足情”在黔中大地长久传递。
(本报记者 马春晓)
编 辑:石 磊
二 审:文 叶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