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星星的孩子”的世界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29 浏览次数: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像天上的星星,独自闪烁在自己的世界里,被人们称作“星星的孩子”,他们所患的疾病正是孤独谱系障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疾病。 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据相关研究,全球范围内,孤独谱系障碍的患病率在不断上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显示,每36名 8 岁儿童中就有1名被确诊为孤独症。我国虽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部分城市推算结果显示,孤独症患者已达数百万,且呈增长趋势,在2至6岁儿童中,孤独症发病率约为0.70%,男童高于女童 。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孤独谱系障碍的研究起步较早,公众认知度和社会支持体系相对完善。许多学校配备专业人员,帮助患病儿童融入学习生活。国内近年来对该疾病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和科普不足,部分家长未能及时察觉孩子异常,导致病情延误。 

孤独谱系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呢?社交互动障碍是其突出表现。患病孩子往往缺乏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交往的能力,他们很少与他人有眼神交流,对别人的呼唤常常充耳不闻,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比如在集体活动里,他们不主动参与,对同伴的热情邀请也无动于衷,拒绝拥抱、亲昵等身体接触,显得十分冷漠和孤僻。 

语言交流方面,许多患者存在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甚至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也迟迟不开口。即便能说话,也可能吐字不清、表达能力差,常出现重复言语,像鹦鹉学舌般重复他人话语。而且,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也存在困难,难以领会隐喻、幽默等较为复杂的语言含义。 

孤独谱系障碍患者兴趣范围狭窄,且行为刻板重复。他们可能对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痴迷,例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反复观看同一部动画片,对其他事物则毫不关心。行为上,会出现重复性动作,如不停地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若阻止这些行为,孩子往往会情绪失控、大发脾气。 

另外,他们的感知觉也常表现异常。有的孩子对声音、光线、触觉等刺激过度敏感,一点细微声音就可能被惊吓到;而有的则表现得极为迟钝,受伤了也似乎没有明显痛感。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异常表现时,千万不要忽视,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诊断。早期干预对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至关重要,年龄越小(黄金时期是3-6岁),大脑可塑性越强,干预效果也就越好。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行为治疗、教育训练、药物辅助治疗等,通过综合干预,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改善语言表达、减少刻板行为,尽可能融入社会生活。 

希望更多人了解孤独谱系障碍,给予这些 “星星的孩子” 及其家庭更多理解、支持与关爱,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作者:李达 

单位: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