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食管炎的长期呵护,远离食管不适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29 浏览次数:
慢性食管炎是食管黏膜长期受刺激或损伤引发的慢性炎症,很多人可能在出现吞咽时轻微疼痛、胸骨后隐隐不适时,并未意识到是食管出了问题,这种疾病不像急性炎症那样突然发作,而是在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若不及时关注,可能会影响正常进食,甚至增加食管狭窄等风险。根据《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共识意见(2022年,北京)》,慢性食管炎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症状、内镜检查(如胃镜)结果,部分患者还需进行食管24小时pH监测,以此明确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及是否存在胃内容物反流,从而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想要预防慢性食管炎,首先要了解它的常见诱因,其中胃食管反流是最主要的原因,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时,胃里的胃酸、胃蛋白酶等内容物会反复反流到食管,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炎症;其次,长期进食过烫的食物(如刚煮好的粥、热茶)、频繁食用辛辣刺激或过酸的食物(如辣椒、醋、腌制食品),以及吸烟、饮酒等习惯,也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诱发慢性炎症;另外,自身免疫因素(如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也可能成为慢性食管炎的诱因,需要特别注意。
慢性食管炎的症状通常比较温和但持续存在,很多患者会感到胸骨后有烧灼感或隐痛,尤其在进食后或平躺时症状更明显,部分患者在吞咽食物时会有轻微的疼痛感或异物感,随着病情发展,若食管黏膜损伤加重,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尤其是在吃固体食物时更为明显;少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典型症状,仅在体检做胃镜时偶然发现食管黏膜有炎症改变,这种“无症状”的情况容易被忽视,进而延误干预时机,因此定期体检对于早期发现慢性食管炎也很重要。
在治疗和日常管理方面,慢性食管炎的治疗需要从病因入手并长期坚持,若是由胃食管反流引起,医生通常会开具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来减少胃酸分泌,同时搭配黏膜保护剂,帮助受损的食管黏膜修复;若是因药物或饮食因素导致,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或改变饮食习惯。日常护理中,要严格避免过烫、辛辣、过酸的食物,戒烟戒酒,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睡前2-3小时尽量不进食,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减少胃内容物反流;此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也能帮助稳定食管功能,促进炎症恢复。
慢性食管炎虽然恢复周期较长,但只要明确病因并坚持规范治疗和日常呵护,大多数患者的食管黏膜都能逐渐修复,症状也会明显缓解,无需过度焦虑,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长期守护食管健康。
作者:王晶
单位:云岩区人民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