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科学调节,告别排便困扰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29 浏览次数:
慢性便秘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问题,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排便费力、大便干结的情况,但如果这种状况持续超过6个月,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且伴随排便不尽感或需要借助外力辅助排便,就可能是慢性便秘了,它不像偶尔的便秘那样通过临时调理就能缓解,而是需要长期关注和科学干预,否则可能影响肠道健康,甚至降低生活质量。根据《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23年,广州)》,慢性便秘主要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类,其中功能性慢性便秘最为常见,多与肠道动力不足、排便习惯不佳、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相关,诊断时需结合症状持续时间,并通过检查排除肠道肿瘤、肠梗阻等器质性疾病。
想要改善慢性便秘,首先要了解它的常见诱因,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调整。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日常偏爱精细米面、肉类,很少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导致粪便体积小、肠道蠕动慢,难以顺利排出;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肠道动力,尤其是长期久坐的人,肠道蠕动速度会明显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就会变得干硬;此外,排便习惯不规律,比如经常因为工作或生活忙碌忽视便意,会让肠道逐渐失去对便意的敏感性,形成恶性循环;还有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钙通道阻滞剂),也可能干扰肠道功能,诱发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的症状虽然不复杂,但长期存在会给身体带来不适,除了排便次数少、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外,很多人还会伴有腹胀、腹部隐痛,部分人甚至会因为长期排便困难出现肛门疼痛、肛裂或痔疮,这些问题又会进一步加重对排便的恐惧,导致更严重的便秘。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慢性便秘可能是肠道器质性疾病的信号,比如肠道肿瘤会导致肠道狭窄,影响粪便通过,这类便秘通常还会伴随体重下降、便血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必须及时就医检查,排除严重疾病的可能。
在应对慢性便秘方面,调整生活方式是基础且关键的一步。饮食上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每天保证25-35克,比如多吃芹菜、菠菜、苹果、燕麦等食物,同时多喝水,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充足的水分能让膳食纤维吸水膨胀,软化粪便,促进排出;每天要安排固定时间排便,比如晨起或餐后,这个时间段肠道蠕动相对活跃,更容易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此外,每天坚持适量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动力。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后症状仍未缓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常用的有渗透性缓泻剂(如乳果糖、聚乙二醇),这类药物能温和地软化粪便,安全性较高,适合长期使用,但要避免自行服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大黄),这类药物长期使用会损伤肠道功能,加重便秘。 *慢性便秘虽然治疗周期较长,但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并长期坚持,大多数人的排便情况都能得到明显改善,关键在于避免急于求成,不依赖临时泻药,而是通过规律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排便习惯,逐步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远离排便困扰。
作者:王晶
单位:云岩区人民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