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胃溃疡:科学防治,守护胃部健康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29 浏览次数:

出血性胃溃疡是胃溃疡的严重并发症,不少人可能在出现黑便、呕血或突发上腹痛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它是胃黏膜在溃疡基础上发生破损、血管暴露或破裂导致的出血,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贫血、休克等风险。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共识意见(2022年)》,出血性胃溃疡的诊断需结合症状(如黑便、呕血、上腹部持续性疼痛)、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其中胃镜检查是明确溃疡位置、大小及出血情况的关键手段。 

预防出血性胃溃疡,首先要从规避危险因素入手。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的重要诱因,若检测发现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完成规范的根除治疗,避免细菌持续损伤胃黏膜;日常要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保护因子,增加溃疡和出血风险,若因基础疾病需服用,务必遵医嘱搭配胃黏膜保护剂。

饮食上,要远离辛辣、过烫、坚硬的食物,以及酒精、浓茶等刺激性饮品,这些食物会直接刺激溃疡面,诱发或加重出血,建议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软面条、蒸蛋等,同时保持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处理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若发现黑便(呈柏油样、发亮黏稠)、呕血(鲜红色或咖啡色),或上腹痛突然加剧且持续不缓解,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抢救时机。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出血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少量出血者可能通过口服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和止血;出血较多时可能需要胃镜下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药物、热凝止血等。

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紧张,因为焦虑、压力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胃黏膜修复,延长病程。 出血性胃溃疡虽较为严重,但只要做好预防、及时就医并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的溃疡可逐渐愈合,出血风险也会大幅降低。

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胃部信号,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守护胃部健康,减少疾病带来的困扰。 

作者:陈万伟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