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以舒适化医疗构建“无痛医院”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29 浏览次数:

当疼痛成为就医路上的“拦路虎”,当“忍一忍就过去”的旧观念逐渐被摒弃,患者对诊疗过程的舒适化、无痛化需求正日益迫切。

现代麻醉学的进步,给患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就医体验,让患者可以在舒适、无痛、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检查和治疗,消除恐惧和痛苦,缩短就医治疗时间,争取让患者就医有一个舒适过程,这也是现代医院提供给患者的全新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以下简称“贵州医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深耕舒适化医疗,全力打造“无痛医院”,用精准的技术与细腻的关怀,为患者驱散疼痛阴霾,构建“无痛就医”新体验。

A、从“必须忍受”到“有权无痛”:理念背后的责任担当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疼痛定义为与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并列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这意味着,缓解疼痛不是“额外服务”,而是医疗的基本责任;追求无痛不是“奢求”,而是每位患者应享有的权利。

“舒适化医疗的核心,是让患者在就医全程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舒适——没有不必要的疼痛,更没有对诊疗的恐惧。” 贵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容的话道出了 “无痛医院” 的初心。

作为以骨科为特色的医院,面对大量骨折、术后疼痛患者,麻醉科成为践行这一理念的“主力军”,而神经阻滞等技术,则成为破解疼痛难题的“利器”。

72岁的刘女士对此深有体会。40天前,一场意外让她左髋部骨折,因惧怕手术选择保守治疗的她,从此陷入因疼痛“无法平躺” 的煎熬:白天坐着、夜里坐着睡,下肢因静脉回流受阻逐渐肿胀、僵硬,疼痛如影随形。

“腿碰都不能碰,像被石头压住一样”。今年五月,忍无可忍的刘女士被送到贵州医院时,口服、肌注止痛药已完全失效,连手术前的基础检查都无法完成。

麻醉科陈容赶到病房时,只见她蜷缩在床,额头渗着冷汗,腿一触即痛得尖叫。“必须先解痛,才能谈治疗。” 陈容当即决定实施神经阻滞。

短短几分钟,针尖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抵达目标神经,疼痛信号迅速被阻断。

变化立竿见影——刘女士紧绷的腿渐渐松弛,10分钟后竟能配合完成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回到病房,她第一次平躺在床上,泪水浸湿枕头:“40多天了,终于能好好躺一会儿了。” 

两天后,肿胀消退的她顺利完成髋关节置换术,如今已康复出院。

这不是个例。在贵州医院老年髋部诊疗中心,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2023年3月,贵州医院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中心成立之初,麻醉科便与临床科室联手推行超前镇痛、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等理念,针对高龄、合并症多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高位髂筋膜阻滞,让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度过术前、术中与术后关键期。

“对老人来说,疼痛不仅是难受,还可能引发血压心率剧烈波动、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无痛诊疗其实是在为康复‘铺路’。” 陈容说。

B、从“精准阻滞”到“全程护航”:技术落地的温度实践

神经阻滞为何能“破解”剧痛?答案藏在“可视化精准麻醉”的技术细节里。

陈容解释,传统神经阻滞如同“盲打”,全凭经验;而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相当于给针尖装了“实时导航”——屏幕上清晰显影神经、血管、肌肉的位置,穿刺针每一步走向都可控,既能精准把药物送到神经周围,又能避免血管损伤。

“这意味着起效更快、用药更少、并发症更少,镇痛时间能维持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小时,刚好覆盖术后急性期疼痛。”陈容说。

这样的精准,在65岁的患者李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因肩肱骨、股骨粗隆两处骨折入院时,疼痛让他坐立难安、情绪暴躁、血压剧升、常规止痛药物收效甚微。

陈容为他量身定制方案,同时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与高位髂筋膜阻滞。3分钟后,疼痛明显缓解;10分钟后,他已能平静坐着,在家人帮助下进食。术前两次阻滞确保检查与治疗顺利推进,术后两次阻滞加速康复,出院时,李先生特意送上锦旗,上面“无痛诊疗暖人心”七个字,道尽其真实体验和感受。

C、从“单一场景”到“全周期覆盖”:无痛生态的多维构建

在贵州医院,“无痛”早已跳出手术室,延伸到诊疗的每个角落。

针对小儿骨折患者,医院2023年初开设的“无痛整复室” 成了“安抚神器”。

6岁的小蒙(化名)摔伤左臂时哭闹不止,别说检查,连碰一下都尖叫。无痛整复方案启动后,在镇静镇痛技术辅助下,他安静配合完成检查与手法复位,全程不过半小时,家长连连感叹:“没想到检查到治疗能这么顺利!”

针对每年超千例的上肢骨折患者,手法复位时的镇痛方案已形成标准化流程;围手术期则推行“多模式镇痛”,结合口服、肌注、神经阻滞等多种方式,因人而异定制方案,既避免“镇痛不足”,也防止“过度镇静”。

依托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 “同质化管理”,贵州医院麻醉团队分批赴北京总院进修,总院专家也常驻帮扶,让前沿技术快速落地。如今,这样的无痛理念已从老年髋部诊疗中心,延伸到关节外科、创伤科、小儿科、脊柱科等多个科室。

不过,陈容也坦言:“神经阻滞也不是‘万能神针’。” 针对选择性单根脊神经阻滞治疗脊柱相关疼痛,它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诊断性阻滞能精准定位“责任神经根”,为手术指明方向;治疗性阻滞对软组织肿胀卡压可实现治愈,对骨性卡压则以缓解疼痛、保障诊疗为目标。

“我们既要让患者相信技术的力量,也要客观说明边界,这才是负责任的医疗。”陈容说。

谈及未来,陈容眼中有清晰的蓝图:“我们计划由麻醉科联合多学科组建‘无痛诊疗团队’,实现从疼痛评估、方案制定到麻醉实施、康复随访的‘一站式服务’。” 当标准化流程遇上个体化关怀,当精准技术融合人文温度,贵州医院正以“无痛医院” 的建设,重新定义“有尊严的诊疗”—— 在这里,疼痛不再是必须承受的代价,而是可以被温柔化解的“插曲”。

(本报记者 马春晓)

编  辑:石 磊

二  审:文 叶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