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庞冲敏:做显微镜下的生命守望者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27 浏览次数:

我是庞冲敏,是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的一名检验科医生,检验科的灯常亮至深夜,显微镜前,我指尖轻推移玻片,目光沉入微观世界——这是我二十余年来的日常。每一份样本背后,都是一个渴望答案的生命;而我,是在细微之处为他们寻找微光的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其实,是因为我比谁都懂疾病带走亲人的滋味。六岁,父亲在外地治病再没回来;十九岁,我握着母亲渐渐凉去的手,在心里发誓:“我要学医,不能再让别人像我这样受苦。”

对我来说,这小小的检验台,就是我和疾病正面交锋的战场;显微镜也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我能听懂“标本语言”的耳朵。每一份送来的血液、粪便,背后都是一个等待答案的患者和家庭。只要再仔细一点、再耐心一些,或许就能捉到病因的蛛丝马迹。

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长期腹痛却查不出原因的患者。那天我反复涂片、观察,终于在他的大便样本里找到了圆圃棘口吸虫虫卵——一种非常罕见的寄生虫。我连夜查资料,推断出可能跟生吃泥鳅有关。第二天我去问他:“您是不是在吉林吃过生泥鳅?”他当时就愣住了,连连点头。后来他康复了,见到我时眼眶发红,说谢谢我救了他一命。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深夜独守,都值了。

我不只出报告,也放心不下病人。去年一个孩子检出蛲虫,我马上提醒全家都来查,果然妈妈、奶奶、哥哥都感染了。我主动帮他们联系专家,定治疗方案,还教他们怎么消毒、怎么洗手、怎么吃药。后来他们全家康复,从农村特地带了特产来谢我,我推回去了。我说:“你们健康,就是最好的礼物。”现在他们村里有人不舒服,还常托他家人来问我。这份信任,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我手机里存得最多的,是虫卵、细菌的照片,备忘录里写的也多是给患者的提醒。我总对我们科的年轻人说:“别小看咱们这份工。我们虽不直接看病,可我们的结果,就是医生的眼睛。我们认真一点,患者的痛苦就少一点。”

这就是我的工作,在显微镜一方视野中守护生命微光。二十多年了,我还在守着。只要还有人需要,这片深夜的灯,我就会一直点亮。

(本报通讯员 郑景匀)

编  辑:石 磊

二  审:文 叶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