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袁碧盛:拼凑生命拼图,追寻医学真谛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24 浏览次数:

2014年夏天,当我穿上白大褂时,未曾想到这条路会如此曲折而深刻。从重症医学科的深夜坚守,到急诊科的生死时速,再到内科门诊的细腻问诊,最终站在肿瘤科主任的位置,回望十余年行医路,每一段经历都像一块拼图,拼凑出我对医学、对生命的理解。  

重症医学科——生命边缘的守护者(1+年)

初入临床,我在县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开启职业生涯。那时,面对的多是急危重症患者——车祸导致的多发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ICU的灯光永远惨白,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如生命倒计时。  

记得一位重症胰腺炎合并多器官衰竭的中年男性,病情凶险,在呼吸机支持下,我们夜以继日地调整抗感染方案、优化液体管理。尽管最终未能挽回生命,但他的家人紧握我的手说:“谢谢你们尽力了。”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医学不仅是对抗疾病,更是给予患者和家属尊严与安慰。  

重症医学的训练让我学会了冷静判断、快速决策,也让我明白——在生命边缘,医者的责任不仅是挽救生命,更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选择。  

急诊科——与死神赛跑的5年

离开ICU后,我来到急诊科,一干就是5年多。这里是医院的前哨,也是生命的“战场”。车祸、心梗、脑卒中、中毒……急诊科的节奏永远紧张,决策必须果断。  

2019年夏天,一位45岁的男性因剧烈胸痛就诊,接诊时他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我迅速启动导管室,联系心内科,在黄金时间内完成了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感激地说:“医生,您救了我一命。”但我也清楚,急诊科并非总能创造奇迹——有些患者送来时已回天乏术,留给我们的只有叹息和思考。  

在急诊科,我学会了高效与共情并存——既要快,又要稳;既要理性判断,又要理解家属的悲痛。医学是遗憾的科学,但在这里,我更加敬畏生命,也更加坚定救死扶伤的初心。  

内科门诊——从“治病”到“治人”(2年)

2021年,我转入内科门诊,面对的不再是濒危患者,而是更多慢性病、复杂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这些疾病不会立刻致命,但会影响患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生活质量。  

一位60岁的糖尿病患者因足部溃疡反复发作就诊,检查发现他已经出现糖尿病足坏疽。我意识到,这不是单纯换药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综合管理——调整降糖方案、改善微循环、加强营养支持,甚至联系外科会诊。经过半年努力,他的伤口逐渐愈合。他说:“医生,谢谢您没放弃我。”  

内科门诊的工作让我明白,医学不仅是治病,更是“治人”,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肿瘤科——直面生死,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

 2023年,我担任肿瘤科主任,开始专注于肿瘤诊治。相比之前的科室,肿瘤科更加沉重,许多患者最终无法治愈,但我们的目标是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一位晚期肺癌患者让我印象深刻。确诊时,他的肿瘤已广泛转移,预期生存期不足半年。我们采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病灶明显缩小,他甚至能回归正常生活。但1年后疾病进展,他选择安宁疗护。临终前,他握着我说:“谢谢你们让我多陪了家人1年。”  

肿瘤科的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的局限性,但也让我看到希望——现代医学能让部分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甚至“带瘤生存”。而我,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不仅要精进医术,更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成为他们在艰难时刻的依靠。  

回望初心医路漫漫,上下求索 ,从ICU到急诊,从门诊到肿瘤科,我的行医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每一步都让我更接近医学的本质——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如今,作为肿瘤科主任,我依然记得初入医门时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不再迷茫。医学的道路没有终点,只要患者需要,我就会继续前行,用专业、温度和敬畏之心,守护每一份生命的希望。  

(来源:丹寨县人民医院 袁碧盛)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