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慎切断手指 医生在直径不足1毫米血管上穿针引线让断指再生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21 浏览次数:

近日,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在松桃自治县人民医院手术外科上演,副主任医师吴勇刚带领团队连夜登台,凭借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和高度默契的协作,在显微镜下连续奋战2小时,成功为一名左手拇指完全离断的患者实施了高难度再植手术,使濒临坏死的拇指重获生机,最大程度地挽回了患者大拇指功能与未来生活质量。

意外突发 伤情危急

时间回溯至7月10日上午,60多岁的梁阿姨在家干农活时,左手拇指被镰刀意外切断,鲜血喷涌。慌乱中,她用草药随意敷在伤口上,未做规范止血。直到傍晚,下班回家的儿子发现母亲失血过多、脸色苍白,才紧急送往医院外科寻求救治。

抵达医院后,此时距离受伤已过去 8 小时。创伤骨科团队迅速响应,急诊影像学检查清晰显示伤情梁阿姨严重:断指因长时间缺血变得苍白,断端组织水肿,创面组织挫伤较重,再植成活的希望极低。

“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要试试。” 创伤骨科团队迅速达成共识。

挑战重重 显微攻坚

与大众较为熟知的断指再植相比,大拇指再植的成功率显著偏低,业内普遍认为其成功率大约仅为手指再植的60%左右。

吴勇刚在术前评估中指出,这主要源于三大核心技术难点:大拇指血管直径普遍纤细,常在1毫米左右甚至更细,显微镜下的吻合操作空间极为有限,对医生的显微操作技巧要求极高;拇指位于肢体最末端,距离心脏远,血流灌注压力本身较低,血管吻合后维持其通畅、确保充足血流的难度高,极易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微小血栓形成导致再植失败;手指间隙狭窄,术中需要精确摆放患者手部和手术显微镜的位置,才能为医生提供稳定且便于精细缝合的操作角度。

精密施术 妙手回春

面对严峻挑战,吴勇刚团队迅速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

首要步骤是对伤口及离断手拇指进行彻底清创,去除污染和无生机的组织,为再植创造良好基础。随后,手术进入最核心、最考验技术的环节——在手术显微镜的高倍放大视野下,进行精细的血管、神经、肌腱吻合。

吴勇刚形容:“这就像在细如发丝的血管上进行‘穿针引线’,每一步操作都要求医生保持极高的专注度、稳定性与耐心。”

手术严格按照科学顺序进行:首先缝合拇指侧的皮肤和肌腱,为内部结构提供初步覆盖和保护;接着是关键步骤,接通动脉和静脉血管(确保大拇指供血与回流)以及缝合神经(恢复感觉功能);最后才用克氏针固定骨折固定大拇指骨并缝合手背侧的肌腱和皮肤。其中,血管吻合是重中之重,必须精确控制血管的长度和缝合张力,任何细微的差错都可能导致吻合口狭窄、血栓形成或血管撕脱,容错率极低。整个团队紧密协作,在显微镜下屏息凝神地操作。

经过2小时奋战,终于迎来了令人欣慰的结果:再植的大拇指末梢颜色逐渐由苍白转为红润,张力适中,毛细血管反应测试正常——这标志着血液循环已成功重建,离断的大拇指真正“复活”了!

(本报通讯员 石乔清 龙琴爱

编  辑:周   岩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