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刘燕:情系桑梓报春晖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21 浏览次数:
我是刘燕,一个土生土长的锦屏人。今天分享我的从医路故事,心里满是感慨。回望这一路,从学医到帮扶家乡,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欣慰。说句老实话,做医生、帮家乡,不是因为我有多大本事,而是心底那份放不下的牵挂——小时候亲眼看着乡亲们跑几十里路看一次病,甚至拖成大病,我就暗下决心:这辈子,要为咱锦屏健康做点事。
我是锦屏生、锦屏长,后来到贵阳读了医学院,毕业后先是回到家乡县医院,再后来在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当医生,这职业生涯一干就是三十年。可人走得再远,根始终在这里。2024年6月,组织派我担任“组团式”帮扶队长回锦屏,我心里既激动又深感责任重大。激动在于,终于能将所学所获回报故土;责任重大则是因为锦屏医疗的长远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尽管第一批帮扶战友们打下了坚实根基,取得显著进展,但医院的管理精细化、核心技术的提升、人才梯队的稳定以及部分急危重症患者仍需外转等现实挑战,还需我们这一批接力者持续攻坚克难。那时我常问自己:刘燕,接好这一棒,你能为家乡的医疗事业再添什么力?幸得州医院领导和锦屏县委县政府、县卫生健康局的全力支持,让我有勇气接过帮扶的接力棒,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我们深知,帮扶不仅授人以鱼,更要“造血”,为锦屏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医疗队伍。
一年多来,我和同事们靠着“输血也要造血”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迈。乡亲们常笑说:“刘燕回来,真把医院变样了。”这话朴朴实实,却让我心里暖洋洋。为啥呢?因为咱把事儿做实了。
先说管理上,咱们不再“打乱仗”了。我们前后两批帮扶队共修订了58项制度,从党委议事到日常运营,都得精细管起来。结果是医院从负债运营变成了年年盈余。乡亲们或许不懂啥叫“医务性收入占比”这样的术语,但实实在在的是:2022年时检查化验费用太高,现在合理了,咱锦屏人看病钱省了点。住院时间也从平均8天多降到7天半,乡亲们病好得快些、少折腾,这不就是好事吗?员工满意度从88%升到95%,大家干活更有劲,我也跟着乐。
技术这块,咱更让乡亲们有“底气”了。以前锦屏好多手术做不了,乡亲们稍大病就得奔波外地。现在呢?我们前后两批帮扶团队填补了90项技术空白,像复杂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2025年咱们就能做了。我特别骄傲的是新增了4个省级重点专科——重症、心内、神外、普外,加上3个州级的妇产、急诊和呼吸科。最想提的是急诊急救:现在县里五大急救中心基本完善了,连慢病管理都建网成片,重症监护中心一年能多救40%的人。每每听到乡亲们说“现在急病不出县,省钱又省心”,我就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人才是根,得自己培养才靠谱。我们两批帮扶队24名专家和67名本地骨干“结对子”,一个带一个、手把手教。三年来,203名本地医护升级了职称,31人成了副高!眼科就是个好例子——以前白内障手术根本没人做,现在靠自己队伍就做了2000多例。送出去102名骨干进修,州里专家来了100多次讲课示教,大家学起来,干起来。我想着,等我们帮扶队撤了,锦屏还能有支过硬的队伍,这才是长久之计。
服务也得贴心,咱办“一站式健康管理中心”,服务1.3万多人次,体检系统全数字化。这两年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现乡亲们挂号、看报告方便了,窗口排队少了,专科门诊也强了,早癌筛查率提了30%。这些数字背后,是乡亲们看病不那么麻烦、更少慌张的样子。我知道,咱们锦屏人淳朴善良,这点小事儿就能暖人心。
帮扶路上的点滴成果,绝非一人之功。是领导的关怀、团队的拼搏、乡亲的信任,共同铸就了锦屏县人民医院“管理赋能增效、技术填补空白、人才本土扎根、服务优化升级”的显著转型与提升。这些词讲起来高大上,说白了就是乡亲们看病不再难、健康有人管了。这才是我回锦屏的初心——不是当多大官,而是做件实在事。
帮扶是起点,未来仍需加速。创伤中心建设冲刺验收,重点专科内涵持续深化,县级质控体系全面铺开……我将继续全身心扎根这片土地。因为我是锦屏的女儿,将青春与学识浇灌故乡沃土,此生值得!每当看见医院崭新的综合大楼楼前孩童嬉戏、大厅里老人安然候诊的景象,心中便觉温暖而坚定:从医初心不改,桑梓未来可期。锦屏,我们携手前行!
感谢组织、领导和乡亲们的信任。这条路,我会坚定走下去。健康锦屏,我们共同守护。
(来源:锦屏县人民医院 吴水平)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