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个瘦子,居然患有脂肪肝!是不是查错了?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21 浏览次数:

做梦也没想到,明明自己就是一个瘦子,身高1.75米,体重只有120多斤,居然体检查出自己有脂肪肝,39岁的男子怎么也想不通,直到最近来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庄海副主任告诉他,确实是脂肪肝,不过从现在开始,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行为治疗,必要时联合药物和手术治疗,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

 

庄海副介绍,该名男子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又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指无过量饮酒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机制涉及胰岛素抵抗、脂肪酸氧化障碍、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此外还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简单来说,营养过剩,身体代谢出了问题,因而出现脂肪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高热量饮食、久坐和高强度工作状态以及运动或身体锻炼减少,脂肪肝正悄然侵蚀人体,近20多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发病率也达到了20%~40%,近3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发生终末期的肝功能衰竭,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手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一定的地理差异,可发于任何年龄,多数报道称多发于中年女性(40~60岁人群)、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血脂紊乱、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而以上人群同时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可能性也较大。

庄海副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对人体的危害显而易见,但通过饮食、运动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完全可以逆转。专家提醒,预防脂肪肝,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饮食干预:地中海式饮食评分标准以及具有高抗氧化能力的食物(新鲜水果、绿色蔬菜、全谷物、富含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则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风险,建议此类患者兼顾控制能量摄入和调整饮食结构,低碳饮食、低脂饮食、间断性禁食、地中海饮食都可以减重且有代谢心血管和肝脏获益。 

2.运动干预:逐步增加运动量的锻炼可以增加骨骼肌质量和功能,每周3~5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累计135分钟以上可改善NAFLD患者心肺功能并减少肝脂肪含量,每周累计150~240分钟以上还能減少体质量和腰围。每周3~5天高强度间歇训练(包括2~4分钟内进行1~5次高强度训练,间或进行2~3分钟低强度恢复训练)也可以减少肝脂肪含量,并可能改善心肺功能。NAFLD患者需要坚持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或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量与肝脂肪含量减少之间存在量效关系,每周150分钟快走并坚持3个月以上可有效减少肝脏脂肪堆积;

3.生活行为干预:患者应该接受能量负平衡的饮食模式,并避免吸烟、饮酒、不规则进食(不吃早餐、夜间加餐、快速进食、软饮料)、熬夜,以及久坐少动的惰性行为。通过包括临床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参与的多学科协作或借助于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数字治疗有助于患者从根本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4.药物干预:减肥药、降糖药、降脂药等;

5.手术干预:针对严重肥胖患者伴有其他器官并发症患者。

庄海副主任表示,一旦确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要积极进行行为及饮食干预,辅助药物治疗,控制好原发疾病,即可有效控制脂肪肝的进展。

作为贵州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学术联盟科研工作站”,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科)专家提醒广大朋友,保护肝脏,积极预防脂肪肝,对已出现的脂肪肝,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降低脂肪肝相关的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发病率,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以及相关的骨关节退变、肝外肿瘤等发病率,减少家庭经济负担,降低社会医疗资源消耗。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