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核医学科医师刘亚婷:在原子与像素之间,给生命一个精准答案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18 浏览次数:
8月7日,贵州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的报告室早早亮起了灯。主治医师刘亚婷准时坐在电脑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看片子,写报告。屏幕上显示的是一张张PET/CT、SPECT/CT影像,像复杂的人体内部地图。刘亚婷的目光在图像上仔细搜寻,寻找着那可能预示着疾病的异常“光点”。
能“看清”病灶,亦能“治好”疾病
“核医学、放射性、诊疗一体化。”这是刘亚婷向记者介绍自己职业时说的三个关键词。她解释说,核医学就是用微量、安全的放射性药物来检查身体哪里出了问题,还能用它来治疗某些疾病。“这种既能‘看清’又能‘治好’的特点,特别吸引我。”刘亚婷说,正是这份独特的价值,让她选择了这个领域并坚持下来。
在刘亚婷看来,核医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精准”和“无创”。精准,意味着能更准确地找到病灶;无创,则让患者少受开刀之苦,检查治疗过程相对轻松。
两年前,78岁的林女士因不明原因体重进行性下降4个月,体重减轻约15公斤,在家人陪同下前来进行PET/CT检查,希望能查明消瘦根源。刘亚婷分析图像时,发现在林女士的颅内鞍区,有一个明显的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大小形态符合垂体大腺瘤的表现。“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它长了肿瘤,会影响多种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代谢紊乱、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刘亚婷告诉记者。这个关键的发现,为临床医生指明了方向——林女士的显著体重下降,很可能就是垂体瘤这个“元凶”引起的。后续的激素检查和神经外科会诊证实了这一诊断,为林女士之后针对性治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
“看报告就像破案。”刘亚婷形容道,“证据都藏在图像里。一个不起眼的小亮点,可能就是早期肿瘤的信号;而一个看起来可疑的浓聚,也可能只是炎症或正常变异。我们必须非常仔细,结合病人的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不能轻易下结论,也不能遗漏任何蛛丝马迹。”她的报告,是给临床医生提供最关键的“证据链”。
做幕后“基石”,以严谨为生命
说起核医学科,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幕后科室”,刘亚婷对这个称呼有着深刻的理解。“‘幕后’不等于不重要,”她说,“我们的工作虽然不直接面对病人,但每一份准确的报告,都可能决定后续治疗的方向。我们是临床医生决策的‘眼睛’。”她深知,自己笔下的一份报告,可能关乎着病人是否需要经历一场手术,或者选择哪种治疗路径。这份责任沉甸甸的。
刘亚婷回忆起一位51岁的江姓女患者。江女士起初因腹痛等症状就诊,临床检查和初步影像高度怀疑是肝门区胆管细胞癌,这是一种位于肝脏“门户”部位的恶性肿瘤,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为了更全面地评估病情和寻找可能存在的转移灶,江女士接受了PET/CT检查。
在分析PET/CT图像时,刘亚婷发现江女士肝门区确实存在病变,但更关键的是,图像清晰地显示胆囊壁有显著的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并且肝脏内的病灶与胆囊病变关系密切,呈现出转移的特征。“PET/CT的代谢信息提示,原发肿瘤很可能在胆囊,肝脏的病变是转移过去的,而不是原发于肝门的胆管癌。”刘亚婷说。这个发现将诊断方向从肝门胆管癌纠正为胆囊癌伴肝转移,直接影响了患者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
这份工作严谨的性质,也塑造了她的性格。无论是计算给患者使用的放射性药物的精确剂量,还是执行繁琐但必须一丝不苟的辐射防护流程,都不能有丝毫差错。“差之毫厘,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刘亚婷坦言。报告上的每一个描述词、每一个测量数据,都要反复核对确认。这种严谨,已经成为她的职业本能,也影响了她的生活,做事更求稳当、踏实,不追求速成,更看重安全和准确。
凭技术护航,用沟通架桥梁
近年来,核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在肿瘤诊疗、心血管疾病诊断、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及甲状腺疾病治疗等多个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诊疗方案。
然而,“放射性”三个字常让患者心生畏惧,甚至本能抗拒。这种恐惧,多源于对核医学的不了解。对此,刘亚婷与同事们始终坚持坦诚沟通、耐心解释。“我们会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患者,核医学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剂量经过了严格的科学计算和控制,安全可控。”她形象地比喻,“这些药物就像我们派出去的‘侦察兵’,只在需要检查或治疗的目标区域短暂停留,完成诊断成像或定点治疗后,就会通过人体代谢自然排出。”通过这样的沟通,许多患者逐渐放下顾虑,接受并配合核医学诊疗。
从事核医学工作,既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职业素养。对于有志加入这一领域的年轻医生,刘亚婷给出了恳切建议:首先要对核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愿意沉下心来钻研复杂的影像原理和诊疗技术;其次,严谨、细致、有责任心是底线,也是生命线——核医学工作涉及精准的剂量计算、规范的操作流程,任何一个数字的偏差、一个步骤的疏漏,都可能影响诊疗效果,甚至带来风险;同时,还要有强烈的团队精神,核医学诊疗往往需要与临床科室、影像科室等密切协作,才能为患者制定最优方案。
“而最重要的,是永远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刘亚婷说,“我们每天面对的影像和数据看似冰冷,但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期盼与托付。这份敬畏,让我们在‘幕后’岗位上不敢有丝毫懈怠,支撑着我们日复一日地细心耕耘,力求每一次诊断更精准、每一次治疗更有效。”
(本报记者 谢雨晨)
编 辑:周 岩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