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64载三代人,水族山乡的“医”路守护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18 浏览次数:
在都匀市归兰水族乡翁降村的崇山峻岭间,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族:从1961年至今,韦国朝、韦荣常、韦华健祖孙三代人,接力背起药箱,用64年的坚守与付出,默默守护着水族乡亲的生命健康,在崎岖山路上写下了一段跨越世纪的医者传奇。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1955年的秋天。彼时,疟疾肆虐黔南大地,翁降村四分之三的村民被病魔击倒,田间庄稼无人收割,家中牲畜无人看管,整个村寨陷入一片愁云。就在这时,省防疫队的藤医生来到村里,韦国朝被临时安排协助防疫工作。
他至今记得,身材娇小的藤医生不分昼夜穿梭在农户家中,亲手为患者熬药、喂药,一次次将村民从死亡线上拉回。“每救一个人,心里就轻松一分。”藤医生的医者仁心,在韦国朝心中种下了从医的种子。
1961年,韦国朝正式成为归兰水族乡基场卫生所的“赤脚医生”,这一当就是40多年。那时的行医路,是用双脚一步步“量”出来的:深夜里,村民的敲门声就是集结号,他放下碗筷、背起十多斤的药箱、拎起马灯就出发;去最远的邻县寨子,要“头天晚上赶路,第二天看病,第三天才返程”;交通闭塞的山路上,他一年能穿坏6双解放鞋,亲戚送的新皮鞋,不到半个月就因跋山涉水脱胶开口。
风雨无阻的夜晚,韦国朝的身影,成了翁降村村民心中最踏实的“平安符”。
1994年,韦国朝年事已高,到了退休的年纪。看着山外世界日新月异,他却犯了愁——谁来接下村医的担子,继续守护乡亲们的健康?思来想去,他把目光投向了在外打工的二儿子韦荣常。
1996年,一封“母亲病故”的紧急电报,让韦荣常火急火燎地从外地赶回。推开家门,看到父母安好,他才知道这是父亲为让他留下学医,编织的“善意谎言”。看着父亲满是期盼的眼神,想着村民们可能面临的“无医可寻”,韦荣常最终选择留下,跟着父亲学习医术。
1999年,韦荣常正式成为村医时,每月收入只有40元,直到2006年才涨到300多元。为了贴补家用,妻子不得不独自远赴浙江、广东打工。经济压力最大时,韦荣常也曾外出打工半年,但春节返乡,看到村民们拉着他问“啥时候回来给我们看病”,再加上老父亲的劝说,他终究还是放不下这里的乡亲,再次回到了村卫生室。
“每次半夜出诊累得想放弃,一想到父亲以前上山下坡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自己这点苦又算什么?”韦荣常说。有一年雨季,他接到急诊电话后冒雨出诊,在泥泞的山路上摔了无数跤,赶到病人家时已成“泥人”,却顾不上擦一把泥污,立刻投入到抢救中。
这份付出,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到过年,总会有村民悄悄送来年猪肉,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感谢。
2020年,韦家第三代——韦华健正式接过了药箱,成为翁降村的新一代村医。和爷爷、父亲不同,这个曾在江浙沪务工的年轻人,起初对村医单调、艰苦的生活有过犹豫,但“守护家乡人健康”的家族初心,最终让他选择回到翁降村,参加村医培训,扛起这份责任。
如今,韦华健的行囊里,爷爷用过的旧听诊器与智能手机并肩摆放;药箱里的“老三样”早已升级,取而代之的是更全面的药品和便携式诊疗设备。“爷爷以前出诊的‘百宝箱’,只有基础药品和简单器械,现在条件好多了。”韦华健的话语里,藏着山村医疗的沧桑巨变。
在村卫生室,韦华健和父亲分工明确:父亲负责坐诊看病,他则承担起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宣讲的工作,还用流利的水族话,给乡亲们解读医保新政。“爷爷靠脚力出诊,我骑摩托半小时就能到各个村组;过去村民怕看病贵,现在新农合报销比例超过80%,大家再也不用为医药费发愁了。”
64年光阴荏苒,归兰水族乡的医疗条件早已今非昔比——
出行上,从马灯照夜路、徒步跋山涉水,到远程医疗系统全覆盖,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设备上,从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件”,到现代化诊疗仪器进驻村卫生室;
保障上,从过去的“缺医少药”,到如今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新农合等政策让村民看病负担大幅减轻。
村卫生室的抽屉里,那些记录着几元、十几元报销金额的新农合单据,看似不起眼,却无声诉说着农民医疗保障的历史性飞跃。
当晨曦再次洒满归兰山的梯田,韦华健背起装有老听诊器和智能手机的药箱,踏上了熟悉的山路。山路依旧蜿蜒,但他的步伐格外坚定——他背负的不仅是一个药箱,更是韦家三代人对这片土地、对水族乡亲,跨越一个世纪的承诺与守护。
(本报通讯员 肖伟 吴永钦)
编 辑:周 岩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