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民族医药与旅游融合发展成效初显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15 浏览次数:

黔东南州作为苗族侗族文化核心区,坐拥2831种药用资源、94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千年传承的民族医药智慧。近年来,黔东南州将“锦绣黔东南”与“健康黔东南”战略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以旅彰医、以医促旅”医旅融合发展成效初显。  

政策保障持续强化。顶层设计系统化。印发《黔东南州“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黔东南州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黔东南州推动旅游景区商品联动工作实施方案》《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方案》等专项政策,形成“规划-条例-实施方案”三级政策体系。组织机制高效化。建立由分管副州长牵头,卫健、文旅、发改等29个部门组成的中医药苗侗民族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解决产业用地、审批等关键问题。积极重组成立贵州苗侗医药集团,全面参与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实施行动。资金支持多元化。中央、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资金及州政府、州科技、工信等部门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8.6亿元投入康养旅游项目。  

产业平台加速成型。生产基地集群化。积极推进“三区一单品”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主阵地,以瑶浴为重点的从江洛贯经开区、以生产企业和交易中心为重点的黔东南高新区、以配方颗粒和饮片为重点的剑河工业园区“三区”已初步形成规模;以施秉太子参单品为主的优势单品逐步形成,周边民族医药产业带围绕“三区一单品”进行发展。文旅载体特色化。作为全国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打造6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和3个培育单位。其中剑河温泉小镇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康养收入占比超40%;从江瑶浴谷带动276家农户开设体验店,户均增收3.2万元。西江苗寨体验中心将“艾纳香灸”“苗药足浴”等非遗技艺转化为体验项目,日均销售额破万元,“五一”单日峰值达3.8万元。交易网络体系化。建成施秉太子参交易市场(年交易量占全国60%)、凯里苗侗医药文化街等3大交易平台,其中2025年1-5月药材出口额达1469万元。  

传承创新加快推进。16个县级中医医院和217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80%以上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州中医医院挂牌成立全国首个“银质针门诊/病房”,“艾纳香灸”获全国科普大赛一等奖,主导制定的两项苗医标准通过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认证;州中医医院等牵头制定的13项民族医药行业标准发布,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苗医侗医确有专长人员获得资质人数达1245人,国家省州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50余人。产品矩阵日益丰富创新,其中国药准字号5个,如隔山消积颗粒、枫荷除痹酊等覆盖全国2000余家药店;健字号产品44个,如瑶浴制剂、苗药活络油等,从江瑶浴年产值6000万元;文创健康品75个,如艾纳香三宝、桔梗润咽茶等,西江体验中心日均销售1.2万元。推动苗侗民族药、苗侗特色医疗技术研究,院内制剂获批3项。贵州苗侗医药集团启动打造区域公共大健康医药品牌,已完成肇兴、西江2家苗侗医药文化产品展销旗舰店,推出产品75个,推动民族医药文化展示、民族医药健康产品体验。在香炉山建设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苗医药、侗医药、从江瑶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13项;深入景区开展“中医夜市”“中医集市”“急救技能练兵”等活动,积极营造民族医药文化入脑入心。 


(供稿:黔东南州卫生健康局

编  辑:石   磊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