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民族医药规范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15 浏览次数:

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加强地方性政策支撑保障、规范民族医依法执业和开展民族药志编撰等举措推动民族医药向规范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加强政策支持,民族医药传承发展迎来新机。黔东南州高度重视苗侗民族医药发展工作,先后出台了《黔东南州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黔东南州“十四五”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规划》《关于全力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苗侗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苗侗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黔东南州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黔东南州加快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为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健全考核机制,苗侗民族医执业行为得到加强。为深化民族医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民族医药从业人员考核认证,建立健全苗侗等民族医考核考试长效机制,先后探索开展了5次苗侗等民族医药从业人员考核认定工作,通过考核认定并发放《乡村医生执业证书》1245人,允许其在本州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基层医疗机构从事相应的医疗活动以及举办民族医诊所。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后,2019年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首次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工作,黔东南州卫生健康局积极组织4批近800名苗侗民族医参加考核工作,考核通过125人,经注册后,允许个人开办诊所和在公立医疗机构执业。

推进标准化建设,民族医药文化得到传承发展。积极组织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开展了《侗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侗族临床常用药物手册》《侗族医药文化及侗族药物》《黔东南州苗族医药志》等编写,收集并审定苗药侗药协定方32个,如防感香囊、苗寨佬足健康系列散剂等;开展苗药制剂“足健康”系列健康相关产品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侗医药.痧症疗法》等5项传统技法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代表性项目名录。《侗医特色门诊建设指南》等13项包含苗、侗、瑶特色诊疗团体标准获批发布。同时,积极推动制剂室建设,加强苗侗医药院内制剂研发,目前正在研制的苗侗药院内制剂有青黛膏、紫云膏、甘草油、三黄洗剂、鹅掌风浸泡方、二矾散等10余种,已获批备案3个,分别是剑河县民族中医院院内制剂“木易筋伤搽剂”、天柱县中医医院“清痹止痛搽剂”、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青黛清疹散”。


(供稿:黔东南州卫生健康局

编  辑:石   磊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