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〡罗芳和:一根银针走遍苗乡侗寨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13 浏览次数:

我是锦屏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罗芳和。13年前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时,我没想到自己会带着一根银针走遍锦屏的山山水水,更没想到会见证家乡中医药事业的点滴成长。

记得2018年去平秋镇帮扶时,那里的中医科还是一片空白。老乡们腰腿疼只能吃止痛药,或者忍着。我手把手教卫生院的同事扎针灸、做理疗,看着他们从生疏到熟练,看着老乡们从将信将疑到主动来治疗,那种成就感比什么都强。有位老伯治疗完腰疼后,特意送来一筐自家种的梨,说:"罗医生,这个不花钱,你尝尝。"那一刻,我更加坚信中医药在基层的价值。

后来下乡巡诊的日子,我们常常要背着药箱走几个小时山路。有次在河口乡,一位中风偏瘫的老太太家里太远出不来,我们就上门去给她扎针。三个月后,老太太能自己走到村口了,她儿子专门来卫生院道谢。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医生的价值不在于看了多少病人,而在于真正帮到了多少人。

疫情期间在隔离病房的那三个月,说不想家是假的。但看到患者一个个康复出院,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后来学校发生食源性腹泻,我们又连夜救治,等忙完才发现已经快天亮了。回到家时,孩子都认不出我了,心里确实酸酸的。

现在我们的康复科搬到了新病区,床位多了,设备也好了。但最让我高兴的不是这些,而是看到偏瘫患者重新站起来走路,看到疼痛患者舒展的眉头。前几天有个中风患者出院时,握着我的手说:"罗医生,我现在能自己吃饭了。"这样的时刻,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13年从医路,我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变成了带徒弟的"老师傅"。但我始终记得老师说过的话:"医者父母心。"在锦屏的苗乡侗寨,我会继续用这一根银针,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这里的百姓,就是我最亲的人。

(来源:锦屏县人民医院 吴水平)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