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瑶:用技术与温度照亮疼痛迷雾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8 浏览次数:

深夜的白云区人民医院,急诊电话突然响起。肖瑶医生刚结束一台手术,拖着疲惫的身体,却被走廊尽头传来的呻吟声拉住了脚步。

诊床上,蜷缩着一位老人。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得他整夜无法合眼,床单上满是汗水浸湿的印子。

“别怕,我们慢慢治。”肖瑶轻轻把手搭在老人颤抖的肩膀上。那一刻,她的动作沉稳又熟悉,像极了她记忆里父亲安慰病人的样子。

肖瑶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小时候,她眼中的父亲,就是那个在病床边、手术台上忙碌的身影。这份印象很深。2012年,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后,她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回贵州,扎根基层医院。

最开始,她是麻醉科医生。初次面对手术,主任告诉她,麻醉是生命线上的“短跑”,要“稳准轻快”。她牢牢记住了。

第一次独立值班,让她真正体会到这份责任的沉重。一个体重近200斤的产妇突发胎心骤降,急需手术抢救胎儿!空气紧张得仿佛凝固了。肖瑶深吸一口气,脑中闪过主任的那句话:你已经可以独立面对这样的麻醉了,你要相信自己!稳定心神后,精准地将麻醉针送了进去。当婴儿嘹亮的啼哭声响起时,她第一次真切触摸到医学的生命力。但也正是在一次次这样的“短跑”后,她开始思考:麻醉救下了命,那之后长期的痛苦呢?

“帮助患者除病痛是初衷,也是使命。”肖瑶常说这句朴素的话。它支撑着她做出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选择,2022年,她申请专攻“疼痛医学”。

这条路漫长而精细。她开始了“魔鬼训练”:白天跟着老师们学习,晚上就在操作间苦练。在离体组织上,她一遍遍模拟进针角度,常常练到深夜,只剩下机器微弱的嗡鸣声作伴。

“跟神经‘对话’,精度得以毫米来计算!”肖瑶说。她厚厚的练习笔记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肌肉骨骼的图谱和对每个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想法。是什么支撑她?是那些病人因剧痛而“生不如死”的眼神,这些是她突破技术的最大动力。

在肖瑶看来,“疼痛”不只是身体在报警,它更深地撕裂着人的心灵,偷走生活的尊严。她的诊室抽屉里,珍藏着一位患者的手写感谢卡:“肖医生,谢谢您让我重新相信,我的身体不会一直背叛我。”

这张卡片背后,是一位几近抑郁的膝关节损伤患者。他疼得不敢走路,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肖瑶琢磨出了一套特别的方法:每次治疗前,放点这位患者最爱的民歌;边治疗,边引导他把注意力“锚定”在喜欢的旋律里。身体治疗结合心理舒缓,一点一点,患者鼓起了重新走路的勇气和信心。

在肖瑶手中,冰冷的医疗器械和炽热的医者仁心交织,开出一剂剂独特的“止痛良方”:

怎么做到更准更快?她学习顶尖专家理念,将“超声引导下脉冲射频”技术用于急、慢性疼痛的病人,患者治疗的耐受程度大大增加。

基层没人治疼痛怎么办? 2023年,她扛起重任,参与创建了首个疼痛门诊!仅仅一年,就服务了3000多人次,填补了区域二级医院疼痛管理的空白,很多饱受慢性疼痛折磨的人,终于有了去处。

技术很重要,但对肖瑶来说,“医者仁心”常常体现在细微之处,她的诊室里,常备着热水袋、暖宝宝,给那些老寒腿疼得瑟瑟发抖的病人取暖;她自费买小糖果,奖励那些勇敢配合治疗的小朋友;“有时候,看到家属在楼道椅子上蜷着身子,为病情发愁……我没法装作看不见。”感同身受的共情,是她坚持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转眼到了2025年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医’路坚守,大爱无疆”。肖瑶医生13年扎根临床一线,用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而在白云区人民医院那间普通的诊室里,肖瑶医生的白大褂上,或许还沾着清晨来时的露水。她仍然跋涉于那场看不见终点的“长跑”,步履不停。


(本报通讯员 钟蓉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