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贵:二十年仁心坚守 让星光洒满了更多人的归途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8 浏览次数:


李发贵的白大褂总带着汗渍风干后的褶皱,那是他每日穿梭于病房的印记。这份厚重,源于他扎根国家级贫困县纳雍的童年,贫瘠的土地上,疾病如同附骨之疽。他曾因一场持续月余的重病在生死线上挣扎,却因家贫无力就医,只能咬牙硬扛。"那时我就想,若我能活下来,定要成为医生,不让更多人重蹈覆辙。"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化作他提灯行医的起点。

德馨于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合理"哲学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李发贵践行的铁律。面对经济困难患者,他坚持"三合理"——合理检查、用药、治疗。一名糖尿病老人因费用焦虑欲放弃治疗,他调整方案,选用医保目录内基础药物替代高价药,简化非必要检查,最终以不足原预算三分之二的花费控制病情。"治病不能让人倾家荡产",他常对团队强调。

曾有家属因质疑用药方案,将病历摔在他面前。李发贵拾起皱纸,一笔笔画出药物代谢路径,详释药理逻辑。两小时沟通后,愤怒化作愧疚与感激。二十年来,他抚平的不只是病历纸的褶皱,更是医患间的裂痕。

墙上锦旗无声,却是最铿锵的勋章。"对待病人二十年如一日,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患者家属所赠的十八字,道出他二十年零事故、零纠纷的根基。

技精于勤:慢病防控的"区域破局者"

作为内分泌专家,李发贵深知,慢病管理重在"防"与"管"。他主导多项课题,将糖尿病分级诊疗成果转化为辖区血糖管理标准化流程,让"单一基础用药精准控糖"理念深入乡镇。

他每月带队赴辖区乡镇卫生院坐诊,培训村医;义诊中,他常常将糖尿病防治的重点、要点,用村民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的方式悉心讲解,在一次次的义诊中让群众掌握慢病自我管理的知识。二十年沉淀,他推动"三高共管"模式,使辖区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逐步下降,实现"慢病前移"。

多年来,他带领内一科团队,以慢病管理中心为枢纽,构建“家医签约-社区筛查-医院兜底”的分级诊疗闭环,实现三大突破:资源下沉惠基层 。借鉴“以科包院”模式,团队每周进驻卫生院开展糖尿病筛查和健康宣教,将专家门诊延伸到乡镇。通过标准化培训乡村医生、建立慢病管理档案,使包保乡镇90%糖尿病患者在卫生院就能完成诊疗,避免奔波之苦。

建立“基层首诊+急症兜底”双向通道。社区发现复杂病例时,依托医共体信息平台实时启动转诊绿色通道,患者享受“免挂号费、优先检查住院”服务;而病情稳定患者则转回社区康复,由家庭医生跟踪用药,形成“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链。

控费减负润民心,团队推行“三合理”原则(合理检查、用药、治疗),通过医保目录药物替代高价药、处方前置审核严控费用。一名退休教师因该模式年诊疗支出降低67%。

这套模式使辖区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逐步下降,成为区域医共体“强基层、惠民生”的范本。当患者握着李发贵的手说“家门口看好病、看得起病”时,那个曾在纳雍山路上踉跄提灯的少年,终于让星光洒满了更多人的归途。


(本报通讯员 钟蓉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