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婧:铅衣盔甲下的生命守护者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8 浏览次数:

当无影灯亮起,防辐射门沉重地关上,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的导管室里,王济婧医生便化身为一名身穿重逾三十斤的“铅衣战士”。这身特殊的“盔甲”,压弯了她的脊柱,却压不垮她自踏入医学殿堂起便镌刻心底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铅衣下的精准“穿针引线”

屏幕上,老人心脏的血管被血栓死死堵住,心电图几近一条直线。时间仿佛凝固,又飞速流逝——心梗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国际标准是90分钟,王济婧和团队一次次将记录压在70分钟内。

“抽吸导管,快!”她声音冷静,手中的导丝却疾如闪电。“噗!”暗红的血栓被吸出,血流奔腾复苏。心电图上那条窒息的直线,瞬间跃动起澎湃的生命曲线。0.3毫米的操作误差,是生死间的微妙界限,汗珠自她专注的额头滚落,在沉重的铅衣领口晕开深深印记。

医术之精外更见医者之仁

精妙的技艺是根基,而穿透绝望、温暖人心的力量,才是王济婧身上最动人的光芒。

急诊室外,家属签字的手颤抖不止。她总会用温和的贵州方言耐心开解:“支架不是冷冰冰的铁网,是给心脏开一扇重生的门。”她深知,技术的冰冷需要仁心的温热去融化。

她的白大褂口袋从不空着,里面藏着一本小小的记事本:“3床怕冷,术中加毯子”“16床焦虑,术后多查房”……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细致的关怀。深夜闻讯抢救,她曾冒着急雨冲向医院,当传来“血流通畅”的消息,她疲惫地靠墙长长舒气。

“医生不是神,但必须做那束穿透绝望的光。”这句话,同泛黄的《医学生誓言》一起,成为她行医路上最珍视的信条。

根植大医情怀的薪火相传

2025年医师节前夕,王济婧的日程充满“反差”。清晨在导管室与死神搏斗,午后驱车深入村镇、社区义诊;深夜急诊归来,仍在微信群里为乡村医生解读疑难心电图。

医院能救急,而预防与早期识别更是基层的迫切所需。目睹部分乡村患者辗转求医、错过黄金救治,她深知源头防控的重要。在胸痛中心工作群、医共体急救交流群里,她及时梳理、分析典型病例,编撰科普内容。“胸口压大石,速含硝酸甘油;大汗加呕吐,快打120!”这条她编辑的“救命口诀”,简单易记,连村里的七旬老人都能脱口而出。

技术需要传承,仁心更需要接力。介入室里,她手把手带教学生、进修医生,如同当年导师倾囊相授于她。“把薪火传下去,光才能照得更远”,这是她的热切期望。

盔甲印记,生命重量的无声勋章

脱下三十斤铅衣,王济婧的肩颈上,总是留着深浅不一的压痕,同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头。这身沉重的防护,是手术台上的铠甲。

汗水的印记、深夜奔跑的足迹、铅衣留下的压痕……这一切,都在无声地书写着王济婧刻入骨髓的信条:“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赴。”铅衣下,那一颗为生命时刻跳动、温热的医者之心,始终坚如磐石。



(本报通讯员 钟蓉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