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联合诊疗与机器人手术“双重加持”!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重获希望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8 浏览次数:

“没想到不用改道,现在排便和以前一样正常!”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以下简称“浙毕医院”)金海湖院区胃肠外科、疝与腹壁外科的病房里,患有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刘先生(化名)不仅成功切除肿瘤,还保住了肛门功能,术后的他一脸喜悦。这一切,得益于多学科联合诊疗与机器人手术的 “双重加持”。

便血背后的危机:

晚期直肠癌遇上 “保肛难题”

 三个月前,62岁的刘先生发现大便带血,起初以为是痔疮,直到症状持续加重,才到浙毕医院做了肠镜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直肠)腺癌,磁共振提示属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医生说肿瘤位置离肛门近,传统手术可能要切除肛门,终身挂粪袋。” 刘先生回忆,当时整个人都懵了。浙毕医院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MDT)团队会诊后,给出了一套 “新方案”:先做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再用机器人手术切除,争取保住肛门功能。

多学科联手:

先 “缩小肿瘤”,再 “切除”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不是‘绝症’,通过‘新辅助治疗 + 手术’的组合拳,很多患者能获得新生机会。” 浙毕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胃肠外科、疝与腹壁外科业务主任姚海波解释。

此后,团队为刘先生制定了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肿瘤在术前就明显缩小。

新辅助治疗结束后复查磁共振,刘先生的肿瘤已符合手术条件。

手术台上的 “钢铁巧手”:

540° 旋转操作

 手术当天,一台 “三头四臂” 的机器人成了手术室的 “主角”。它的 “眼睛” 是放大 10 倍的高清 3D 镜头,能清晰分辨直肠周围的神经和血管;4 条机械臂可灵活旋转 540°,比人手更稳定,还能过滤掉细微震颤。

姚海波坐在操作台前,操控机械臂切除肿瘤、清扫周围淋巴结,最后完成吻合。整个手术出血量不足 50ml,就像在盆腔里进行 “毫米级雕刻”。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完全退缩。

机器人手术的 “三大优势”,让患者更受益

 为什么机器人手术能实现 “切除肿瘤 + 保留功能”?姚海波列举了三个关键:

 看得更清:10 倍高清 3D 视野,识别肿瘤边界和泌尿生殖神经,降低术后并发症;

 操作更灵:机械臂突破人手极限,在狭小骨盆内灵活操作;

 恢复更快:仅需数个小切口,术后第 1 天就能下床,平均住院 5-7 天。

“现在每天能正常排便,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太不容易了。” 刘先生说。

金海湖院区开诊 6 个月来,已用机器人手术完成多例复杂胃肠道肿瘤手术,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看好病。如今,刘先生已经康复出院。他最想告诉其他患者:“别放弃,现在的医疗技术能创造很多奇迹。”

未来,浙毕医院将继续依托多学科诊疗和前沿技术,让更多像刘先生这样的患者,在战胜疾病的同时,留住生活的尊严与质量。


本报通讯员 杨关雨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