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黄发珍:从患者笑颜里读懂职业初心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5 浏览次数:
在护理岗位的二十余载,其中十八年深耕外科一线,我从最初手足无措的新人,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专科护士。这段成长历程中,一位右肾结石术后留置肾造瘘管的患者——张爷爷的经历,始终清晰如昨。
术后次日查房时,爷爷向我们倾诉:“我侧躺了一整夜,根本没法平躺,只要一平躺,手术伤口就疼得厉害,整宿没合眼。”他因伤口疼痛不能入眠的黑眼圈与难掩的疲惫,让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倍感揪心。在详细询问症状并细致检查伤口后,我们做出一个大胆推测:疼痛加剧或许并非手术切口本身的问题,而是平躺时肾造瘘管受到压迫所致。
那一刻,我对护理工作中的“专业”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从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是在临床实践中精准捕捉细节、主动寻找解决方案。基于这一判断,我们当即采取行动——在张爷爷右侧术口对应的床垫位置,精心裁剪出一个恰好容纳术口的圆洞。次日查房时,张爷爷见到我们便竖起大拇指,笑意盈盈地说:“现在平躺舒服多了,伤口没那么疼了,终于睡了个安稳觉!” 这声带着笑意的感叹,比任何表彰都让我心头滚烫。
这一幕,正是优质护理的核心要义。它不局限于规范的护理流程,更体现在患者舒展的眉梢间,藏在“终于睡好”的轻松语调里。护理工作固然充满挑战,昼夜交替的值守需要极强的生理耐受力,突发病情的应急处理考验专业素养等。但每当看到患者因我们的细致观察与灵活应对而减轻痛苦,便会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的价值——我们握在手里的不只是器械,更是托举着患者对生命质量的期待。
临床实践是护理创新的土壤,对患者的细致观察是经验积累的源泉。二十载护理路,张爷爷的笑容是最珍贵的“勋章”。未来,我将带着这份从临床细节中汲取的力量继续前行,以专业素养为基、以人文关怀为翼,让护理工作始终传递着守护生命的温度,成为患者康复路上的坚实支撑
(来源:丹寨县人民医院 黄发珍)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