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别让“排便不畅”变成生活负担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蹲厕所半小时却毫无进展,粪便干硬得像羊粪球,每次排便都要费尽力气,甚至引起肛门疼痛或出血。如果这种情况每周少于3次,且持续超过6个月,很可能就是慢性便秘在困扰你。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慢病,它不像急性便秘那样可以通过临时用药解决,而是需要从生活习惯到科学调理的长期管理,了解它的成因和应对方法,才能让排便回归轻松自然的状态。
慢性便秘的表现远不止“排便次数少”这么简单,国际便秘指南中明确的诊断标准还包括:粪便干硬、排便费力、排便时有不尽感、需要用手辅助排便(如按压腹部)、排便时肛门堵塞感等,只要满足其中两项,且每周排便少于3次,持续6个月以上,就能诊断为慢性便秘。根据成因不同,慢性便秘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器质性便秘多由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肠梗阻、肠粘连)、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引起,这类便秘需要先治疗原发病;而我们常说的慢性便秘更多是功能性的,它没有明确的器官病变,主要与肠道蠕动减慢、肠道肌肉力量减弱、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协调或肠道敏感性异常相关,比如老年人因肠道肌肉萎缩导致蠕动变慢,年轻人因久坐不动导致肠道动力不足,都可能引发功能性慢性便秘。
功能性慢性便秘的发生,就像肠道的“动力不足”加上“习惯不良”共同作用的结果。肠道的蠕动功能就像一条传送带,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而如果这条“传送带”运转过慢,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就会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硬,难以排出。这种“动力不足”可能与缺乏运动有关——长期久坐会让肠道肌肉变得松弛,蠕动能力下降;也可能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相关,膳食纤维就像肠道的“润滑剂”,能吸收水分软化粪便,还能刺激肠道蠕动,而现代人精米白面吃得多、蔬菜水果吃得少,很容易让肠道失去这种“助推力”。此外,排便习惯不规律也是重要原因,很多人因工作忙碌或厕所环境不适而刻意憋便,久而久之,直肠对粪便的敏感性会降低,即使有便意也无法及时触发排便反射,形成“憋便-敏感性下降-更难排便”的恶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压力也会影响排便,长期焦虑或紧张会通过神经调节抑制肠道蠕动,就像人在紧张时会暂时忘记饥饿一样,肠道也会“暂停工作”。
应对慢性便秘,不能只依赖泻药,而是要建立“生活调理为主、药物辅助为辅”的长期管理模式。饮食调整是基础,每天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是关键,建议成年人每天吃25~30克膳食纤维,相当于每天吃500克蔬菜(如芹菜、菠菜、西兰花)、200克水果(如苹果、梨、猕猴桃,注意连皮吃)和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玉米),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能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让粪便保持柔软,同时促进肠道蠕动。同时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量,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水分能帮助膳食纤维发挥作用,避免粪便因缺水而干硬,最好在晨起或餐前半小时喝水,更能刺激肠道蠕动。
生活习惯的调整同样能为肠道“加油助力”。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至关重要,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或餐后半小时)去厕所,即使没有便意也坐5~10分钟,让肠道形成条件反射,排便时要专注,避免玩手机分散注意力,减少外界干扰。适当的运动能显著改善肠道动力,每天30分钟的快走、慢跑、游泳或瑜伽,都能通过身体的活动带动肠道蠕动,尤其适合久坐的人群,即使是简单的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揉按肚脐周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运动。
当生活调理效果有限时,合理使用通便药物能帮助缓解症状,但需避免盲目用药或长期依赖。容积性泻药(如小麦纤维素、欧车前)是首选,它们通过吸收水分膨胀,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安全性高,适合长期使用;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聚乙二醇)能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吸收水分软化粪便,起效温和,适合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者。需要注意的是,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大黄)虽然起效快,但长期使用会损伤肠道神经和肌肉,导致肠道功能更差,反而加重便秘,只能在短期内偶尔使用。对于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协调的患者(表现为排便时肛门反而收缩),生物反馈治疗可能有效,它通过仪器帮助患者感知肛门肌肉的收缩与放松,学会协调肌肉运动,改善排便困难。
作者:陈治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