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该如何平稳应对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很多人可能经历过这样的困扰:反复出现腹泻,粪便中夹杂着黏液和脓血,左下腹隐隐作痛,总有排不净的感觉,即便吃了止泻药也只能暂时缓解,去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黏膜已经出现了充血、水肿甚至糜烂。这种持续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很可能就是溃疡性结肠炎在作祟。作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它像一场“温和却顽固”的风暴,专门侵袭结肠和直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虽然不会像急性传染病那样突然爆发,却会长期影响生活质量,了解它的特点和应对之道,才能让肠道炎症逐渐平息。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有着鲜明的“肠道炎症”特征,最典型的就是黏液脓血便,这是因为炎症破坏了肠黏膜的完整性,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血液和黏液便随粪便一起排出。同时,患者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的腹泻,轻者每天3-4次,重者可达十余次,往往伴有左下腹或下腹部的阵发性疼痛,这种疼痛在排便后会有所缓解,但随后可能再次出现,还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总觉得肛门坠胀,想排便却排不净。根据病情轻重,溃疡性结肠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每天腹泻不超过4次,便血较轻,没有发热或体重下降;重度患者每天腹泻超过6次,便血明显,可能伴有发热、心率加快、贫血等全身症状;中度则介于两者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发作期症状明显,缓解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但这并不意味着炎症已经痊愈,肠黏膜的损伤可能仍在悄然进展,因此需要长期关注和管理。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更像是机体免疫系统“认错了目标”而引发的“内乱”。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像忠诚的卫士一样,识别并清除入侵人体的细菌、病毒等外来病原体,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却出现了“过度敏感”,把肠道内正常的黏膜组织当成了“敌人”,发动免疫攻击,导致肠黏膜反复出现炎症、糜烂和溃疡。这种免疫紊乱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变异会增加患病风险,就像给免疫系统埋下了“易过敏”的种子;环境因素则像“导火索”,比如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或者肠道菌群失调,都可能诱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此外,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也是重要环节,健康的肠黏膜就像一层坚固的“防护膜”,能阻止有害物质入侵,而当这层膜被破坏,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就会更容易刺激免疫细胞,加重炎症反应,形成“炎症-屏障受损-更严重炎症”的恶性循环。

应对溃疡性结肠炎,需要“发作期控制炎症”与“缓解期预防复发”双管齐下。在疾病发作期,治疗的核心是快速控制炎症,常用的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它能直接作用于肠黏膜,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适用于轻中度患者;对于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来快速减轻炎症反应,但这类药物不能长期使用,待症状缓解后需逐渐减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如果上述药物效果不佳,还可考虑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它们能从不同环节调节免疫系统,减少对肠黏膜的攻击,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在缓解期,治疗的重点是维持缓解、预防复发,此时仍需继续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国际相关指南建议,轻度患者的维持治疗时间至少为1年,而反复发作或重度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甚至终身维持,擅自停药往往会导致病情复发。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管理同样重要。饮食上,发作期应选择清淡、易消化、少渣的食物,如米粥、烂面条、蒸蛋羹等,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及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芹菜、韭菜),以免加重肠道负担或刺激肠黏膜;缓解期可逐渐增加食物种类,但要注意观察哪些食物会诱发不适,比如有些人吃了牛奶、海鲜后会出现症状加重,就需要适当避免,形成适合自己的“饮食清单”。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也很关键,过度劳累、熬夜会降低机体免疫力,诱发炎症复发,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能增强体质,改善肠道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或在急性发作期运动。此外,情绪调节也不容忽视,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功能,加重炎症反应,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对维持病情稳定大有裨益。

溃疡性结肠炎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但它并非无法控制的“绝症”。很多患者在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下,能够维持长期缓解,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因为症状暂时缓解而忽视治疗,或者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擅自停药,这往往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增加治疗难度。其实,就像高血压、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一样,溃疡性结肠炎也需要通过持续的治疗和生活调整来维持肠道的“平静”。记住,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是肠道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而缓解期的坚持管理,则是预防复发的保障。把溃疡性结肠炎当作一种需要“长期相处”的状态,用耐心和科学的方法与之共存,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它对生活的影响,让肠道重新回归平稳与健康。 

作者:陈治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