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的“情绪化”波动,该如何应对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紧张就肚子疼,想跑厕所;吃了某些食物后,肚子会胀得像个气球,要么腹泻不止,要么好几天排不出便,但去医院做了肠镜、B超等检查,结果却显示肠道没有任何器质性问题。这种“检查没事却难受不停”的情况,很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在作怪。作为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它就像肠道的“情绪开关”,容易被饮食、压力等因素触发,虽然不会造成器官损伤,却会反复影响生活质量,了解它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才能让肠道“平复心情”。

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表现是“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根据症状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腹泻型最常见,表现为腹痛后立刻想排便,大便多为稀糊状或水样,每天可达3次以上,排便后腹痛会明显缓解;便秘型则相反,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硬如羊粪,排便时费力,腹痛常在排便后减轻;还有混合型,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让人难以捉摸。这些症状往往会持续半年以上,时好时坏,尤其在情绪紧张、吃了生冷辛辣食物或腹部受凉后容易加重。国际通用的罗马Ⅳ诊断标准明确指出,诊断肠易激综合征需要满足“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腹痛,且伴有排便后症状缓解、排便频率改变或粪便性状改变中的两项”,同时排除肠道感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建议先做检查排除其他问题。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就像肠道的“神经敏感”加上“功能失调”共同作用的结果。肠道壁上分布着大量的神经末梢,它们负责感知肠道的蠕动、压力和刺激,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这些神经就像“过度警觉”的哨兵,即使是正常的肠道蠕动或轻微的刺激,也会被放大为腹痛或腹胀。同时,肠道的蠕动功能也可能变得紊乱:腹泻型患者的肠道蠕动过快,食物还没被充分吸收就被排出体外;便秘型患者的肠道则蠕动过缓,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干结。值得注意的是,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着一条“肠脑轴”,当人处于焦虑、抑郁或压力状态时,大脑会通过这条通路影响肠道功能,让肠道变得更加敏感,而肠道的不适又会反过来加重情绪紧张,形成“情绪-肠道”的恶性循环。此外,肠道菌群失调也是重要因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免疫功能,进一步诱发或加重症状。

应对肠易激综合征,关键在于找到“触发因素”并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配合药物缓解症状。饮食管理是基础,很多患者会发现某些食物会直接诱发不适,常见的“敏感食物”包括辛辣刺激的调料、咖啡、酒精、乳制品、豆类、洋葱、西兰花等,这些食物要么会刺激肠道蠕动,要么会在肠道内产生过多气体,加重腹胀和腹泻。可以尝试记录“饮食日记”,每天写下吃的食物和出现的症状,坚持2-3周就能发现自己的“禁忌清单”,之后有针对性地避免摄入。同时,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吃饭时细嚼慢咽,让肠道有规律地工作。

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能帮助肠道“稳定情绪”。每天保持30分钟左右的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等,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还能缓解压力,调节“肠脑轴”的平衡,尤其适合久坐不动的人群。情绪管理也不可或缺,长期的焦虑或压力会直接加重症状,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与朋友聊天等方式释放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让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腹泻型患者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或用洛哌丁胺减少肠道蠕动;便秘型患者可选用乳果糖等渗透性泻药,帮助软化粪便;腹痛明显时,匹维溴铵等解痉药能放松肠道平滑肌,减轻疼痛。部分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适当补充益生菌也能起到辅助作用,但需注意选择正规产品,并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肠易激综合征就像肠道的“小脾气”,虽然不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却会反复影响生活节奏。它的治疗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更多需要患者与肠道“和平共处”——了解自己的肠道对什么敏感,避免触发因素,同时通过规律的饮食、运动和情绪调节,让肠道功能逐渐稳定。很多人会因为症状反复而焦虑,担心自己得了“大病”,其实越是紧张,肠道的“脾气”可能越暴躁,不如试着接纳它的存在,把注意力从症状上移开,反而能减少它的影响。记住,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可以被管理的状态,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调理方式,就能让肠道慢慢“平静下来”,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作者:付华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