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肠道“堵车”了,该如何疏通与预防?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如果把肠道比作一条运送食物残渣的“高速公路”,那么肠梗阻就像是这条道路上发生了“严重堵车”——食物残渣无法顺利通过肠道,堆积在梗阻部位,引发一系列不适。这种“堵车”可不是小问题,轻则让人腹痛难忍,重则可能危及肠道甚至生命,了解它的信号、原因和应对方法,才能及时疏通肠道,避免危险发生。
肠梗阻最典型的表现可以总结为“痛、吐、胀、闭”四个字,这也是肠道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痛”指的是腹部剧烈疼痛,多为阵发性绞痛,就像肠道在拼命收缩试图冲破梗阻,疼痛部位往往与梗阻位置相关,比如小肠梗阻多在脐周疼痛,结肠梗阻则可能在左下腹部;“吐”是指频繁呕吐,梗阻位置越高(如小肠上段),呕吐出现得越早越剧烈,早期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带有胆汁或粪臭味;“胀”即腹部膨胀,梗阻位置越低(如结肠),腹胀越明显,用手触摸能感觉到腹部紧绷,有时还能看到肠子鼓起的轮廓;“闭”则是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患者既不能放屁也无法排便,而不完全性肠梗阻可能还有少量排气,但排便明显减少。这些症状出现时,意味着肠道的“交通”已经严重受阻,若不及时处理,梗阻部位的肠道可能因缺血而坏死,引发更严重的腹膜炎,因此必须高度警惕。
引发肠梗阻的“堵车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肠粘连,它就像肠道外长出的“粘连带”,把肠子缠在一起或拉成锐角,导致通道变窄。肠粘连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手术创伤会让肠道表面产生炎症,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纤维索带,悄悄“捆绑”肠道;也可能由腹腔内的炎症(如盆腔炎、阑尾炎)引发。肠道肿瘤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中老年人,肿瘤在肠腔内生长,会逐渐占据空间,最终堵塞肠管,这种梗阻往往是慢慢加重的,还可能伴有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肠套叠(一段肠子套入另一段肠管)和肠扭转(肠子像麻花一样拧在一起)则是更紧急的情况,多发生在儿童或剧烈运动后的成年人,这类梗阻进展迅速,会很快导致肠道缺血。此外,粪便嵌塞(大量坚硬粪便堵塞直肠)、肠道异物(如误吞的骨头、结石)或肠道炎症(如克罗恩病导致的肠管狭窄),也可能成为“拦路虎”。
应对肠梗阻,“及时疏通”和“预防复发”同样重要。一旦出现“痛吐胀闭”的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腹部X线、CT等检查明确梗阻的位置和原因。对于不完全性梗阻或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先采用保守治疗:禁食禁水让肠道“休息”,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插入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使用开塞露或灌肠帮助排出低位梗阻的粪便。但如果是完全性梗阻、肠扭转、肠套叠或怀疑肠道坏死,就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手术解除粘连、切除坏死肠段或取出异物,让肠道重新通畅。值得注意的是,肠梗阻的复发率较高,尤其是肠粘连引起的梗阻,因此预防尤为关键。
预防肠梗阻,要从减少“肠道堵车”的诱因入手。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应在医生允许后尽早下床活动,哪怕只是在床上翻身、坐起,也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粘连的发生;日常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过于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苹果),同时多喝水,能让粪便保持柔软,减少粪便嵌塞的风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长期憋便,防止坚硬粪便堆积;有肠道肿瘤家族史或慢性肠道炎症的人,应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肠息肉、肠狭窄等问题,避免其发展为梗阻;此外,儿童要避免剧烈哭闹或奔跑时进食,以防肠套叠,成年人运动前不要吃得过饱,运动中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减少肠扭转的可能。
肠梗阻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能及时发现症状、规范治疗,并做好日常预防,就能有效降低风险。记住,肠道的“畅通”离不开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像保养高速公路需要定期维护一样,肠道也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当身体发出“痛吐胀闭”的信号时,千万别抱有“忍一忍就过去”的侥幸心理,及时就医才是对肠道健康最负责的态度。通过科学的管理,我们完全可以让肠道这条“生命通道”保持畅通,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陈治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