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干预:综合策略与效果分析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其治疗过程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老年肺癌患者因生理功能衰退、社会角色转变及疾病不确定性,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本文基于近年研究进展,系统探讨针对老年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及其效果,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一、心理健康干预的核心策略
1.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结合
多项研究证实,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例如,李耀丽等(2015)对100例患者的研究显示,接受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患者癌痛评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优良率提升,且疾病认知、用药依从性等行为改善优于常规护理组。类似地,陈亚平等(2013)通过EORTC QLQ-C30和SCL-90量表评估发现,联合干预可显著提升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维度评分,并降低焦虑、抑郁因子得分。
2. 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
时机理论强调根据患者治疗阶段动态调整干预策略。郑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150例患者的分组研究表明,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组(A组)在干预3个月后,SAS-CR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且生活质量(FACT-G评分)提升更明显,住院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这表明,针对不同治疗阶段(如围术期、化疗期、姑息期)的个性化干预能更精准地缓解心理压力。
3. 认知行为疗法与创伤后成长促进
在化疗患者中,心理干预不仅需缓解负面情绪,还需促进积极心理状态。例如,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干预研究显示,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组在SAS、SDS评分及生活质量(QLQ-C30和KPS评分)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此外,EMPOWER-Cancer-Grief试验进一步表明,融合创伤后成长技术的干预方案能提升丧亲照护者的心理弹性,提示类似方法可扩展至患者自身。
二、心理健康干预的实施路径
1. 围术期心理护理
围术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南昌市第一医院的研究显示,围术期心理护理可显著降低老年患者的焦虑评分(SAS量表),并提高QOL评分。干预措施包括术前疾病知识宣教、术中情绪安抚及术后康复信心建立。
2. 化疗期间的综合支持
化疗带来的生理不适加剧心理负担。龙伟等(2010)对58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健康教育结合行为疗法的干预组在应对方式(如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质量上改善显著,提示需通过改善认知和提供行为指导减轻治疗副作用的影响。
3. 姑息治疗期的二元干预
针对晚期患者,需关注患者与照顾者的互动。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发现,癌症恶病质患者与照顾者在症状评估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二元认知偏差”加剧双方心理困扰。通过联合访谈和定量评估,研究者提出需开发沟通技巧训练和营养支持方案,以减少认知冲突并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三、干预效果的多维度评估
1. 心理状态改善
焦虑与抑郁缓解:多数研究采用SAS、SDS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弹性:EMPOWER试验首次验证了积极心理指标(如心理弹性)的提升,为干预效果评估提供了新维度。
2. 生活质量提升
通过EORTC QLQ-C30、FACT-G等量表评估,干预组在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化疗患者的KPS评分改善提示心理干预对功能状态的间接促进作用。
3. 生理指标与治疗依从性
部分研究显示,心理干预还可改善呼吸功能(如最大通气量、用力呼吸容积),并降低化疗相关毒性反应发生率,可能与患者依从性提高及压力激素水平调节有关。
四、未来研究方向与临床建议
1. 跨文化适应性研究
现有干预方案多基于特定地区(如中国),需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2. 技术整合与长期随访
结合移动健康(mHealth)技术实现远程心理支持,并延长随访时间以评估干预的长期效果。
3. 家庭-医疗团队协同模式
需建立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协同干预体系,尤其在评估治疗阶段,通过家庭会议等形式减少患者家属的认知偏差。
结 论
老年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干预需采取多维度、分阶段的综合策略,结合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和家庭参与。现有证据表明,此类干预不仅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还可通过改善治疗依从性和生理功能间接提升生存质量。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个性化干预方案及跨学科协作模式,以优化临床实践。
作者:金帮菊
单位: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