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不可怕早发现就能早击退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很多人对结直肠癌心存恐惧,觉得它是突如其来的“绝症”,其实这种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更像是一位“潜伏高手”——从癌前病变到发展为癌症,往往需要5-10年的时间,期间会悄悄释放一些“信号”,只要能早期发现并干预,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了解它的“成长轨迹”和应对方法,就能有效降低风险,甚至阻止它的发展。
结直肠癌的早期信号并不明显,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肠道不适,从而被忽视。最常见的表现是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原本每天一次大便,突然变成腹泻或便秘,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持续超过两周没有好转;粪便的形状也可能发生变化,比如从圆柱形变成细条状或扁平状,这是因为肿瘤占据了肠腔空间,挤压粪便所致。便血也是重要信号,但结直肠癌的便血多为暗红色,混在粪便中或附着在表面,有时还会伴有黏液,这与痔疮的鲜红色滴血有所不同,很多人会把这种便血当作痔疮而延误检查。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位置多与肿瘤所在部位相关,比如左半结肠癌可能引起左下腹痛,直肠癌则可能有肛门坠胀感;晚期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肿瘤消耗了身体的营养,或者慢性出血导致了贫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约80%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而从息肉发展为癌症通常需要5-10年,这意味着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并切除息肉,阻断癌症的发生。
结直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就像“种子”遇到“土壤”才会生根发芽。这里的“种子”指的是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过结直肠癌,那么本人患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几乎一定会发展为癌症;“土壤”则是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会让肠道处于“不健康”的环境中,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其中的有害物质刺激肠黏膜,增加癌变风险;久坐不动会减慢肠道蠕动,同样会让肠道接触有害物质的时间增加;此外,长期吸烟、过量饮酒、肥胖、糖尿病等,也会像“催化剂”一样,加速息肉的癌变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肠道菌群失调也与结直肠癌相关,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时,肠道内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致癌性,进一步促进肿瘤的发生。
预防和早期发现结直肠癌,需要“三级预防”共同发力。一级预防是从生活习惯入手,减少癌症发生的“土壤”: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多吃全谷物、新鲜蔬菜水果(如燕麦、菠菜、蓝莓),少吃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和油炸食品;保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肠道蠕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更要提前关注肠道健康,从40岁起就开始进行相关检查。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筛查,这是发现息肉和早期癌症的关键,推荐50岁以上人群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提前到40岁开始,肠镜不仅能发现息肉,还能直接切除,从源头阻止癌变;对于不愿意做肠镜的人,也可以选择粪便潜血试验,每年一次,若结果阳性再进一步做肠镜检查。三级预防则是针对已经确诊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提高治愈率,早期结直肠癌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中晚期患者则需要手术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结直肠癌虽然可怕,但它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过筛查有效预防的癌症,其“缓慢发展”的特点给了我们充足的干预时间。很多人因为害怕肠镜检查而拒绝筛查,却不知道早期结直肠癌几乎没有症状,等到出现明显腹痛、便血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其实,现代肠镜检查已经越来越舒适,术前会使用镇静药物,检查过程中几乎没有痛苦,而一次肠镜检查就能给肠道上一道“保险”,何乐而不为呢?把结直肠癌的预防当作日常健康管理的一部分,从改善生活习惯到定期筛查,就能让这位“隐形杀手”无处遁形,守护肠道的健康与安宁。
作者 :陈治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