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隐匿的健康“杀手”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慢性心力衰竭并非突然降临的灾难,而是心脏功能在多种因素侵蚀下,逐渐走向“失能”的漫长过程。作为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它像潜伏在身体里的“无声杀手”,悄无声息地蚕食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了解其症状、危害与治疗方式,是抵御这一疾病的关键。
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表现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呼吸困难是最典型的症状,早期患者在日常活动后,如爬楼梯、快走时,会感到气促、胸闷,休息后能有所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即使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呼吸急促,夜间睡眠时需垫高枕头,甚至在熟睡中因憋气而惊醒,必须坐起或站立才能缓解,这被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乏力与疲倦也是常见症状,由于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患者会感到四肢无力、精神萎靡,日常活动能力明显下降,简单家务也可能让其疲惫不堪。水肿则多从身体低垂部位开始,如双脚、小腿,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会留下明显凹陷,且长时间不恢复 。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因为胃肠道淤血影响了正常的消化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带来的危害不仅局限于身体,更是全方位的健康危机。在身体层面,持续的心脏功能衰退会使心脏结构发生改变,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进一步减弱,形成恶性循环。长期的肺淤血会引发肺部感染,增加呼吸衰竭的风险;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因血液灌注不足,功能逐渐受损,可能发展为肝肾功能不全。从生活质量来看,患者因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活动严重受限,无法正常工作、社交,甚至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受到影响。长期患病带来的心理压力,还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此外,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服药、定期就医,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还需反复住院治疗,严重影响家庭生活。
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科学的治疗方案是改善病情的核心。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患者需严格控制钠盐摄入,减少水分潴留,降低心脏负担;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但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同时要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药物治疗是关键,通过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改善症状;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抑制神经 - 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延缓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则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部分患者还需服用强心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此外,器械治疗和手术治疗也为病情严重的患者带来希望,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心室收缩的协调性;对于终末期患者,心脏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慢性心力衰竭虽难以彻底治愈,但通过及时发现症状、了解疾病危害并积极采取科学治疗,能够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让生命在与疾病的对抗中绽放光彩。
作者:王晶
作者单位:云岩区人民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