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守护“双心”健康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高血压作为我国老年群体中最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患病率高达惊人的53.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在临床管理中,我们常常聚焦于血压数值的控制与靶器官损害的防治,却相对忽视了隐匿于疾病背后的巨大心理负担——焦虑、抑郁、病耻感、治疗懈怠等心理问题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广泛存在,不仅直接加剧血压波动,更严重削弱了治疗依从性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系统、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全面疾病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理解“心”的纽带:高血压与心理健康的双向影响
高血压与心理健康绝非孤立存在,二者存在深刻而复杂的双向作用机制:
心理应激:血压的隐形推手: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慢性压力状态,会持续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心率增快、血管收缩、水钠潴留,最终推动血压持续攀升。典型的“白大衣高血压”现象正是心理紧张直接影响血压的明证。
疾病负担:心灵的沉重枷锁: 高血压的诊断本身即构成重大心理应激源。对中风、心梗等严重并发症的恐惧,每日服药的不便与潜在副作用担忧,频繁就医的经济与时间成本,加上因活动受限导致的社交减少,共同编织成一张负面情绪的大网。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风险显著高于同龄健康人群。
认知障碍:交织的风险: 长期未受控制的高血压通过损害脑血管,显著增加血管性认知障碍甚至痴呆的发生风险。而认知功能的下降,又会反过来干扰患者对疾病的理解、用药的记忆和医嘱的执行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二、辨识“心”的困扰: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心理问题
有效教育始于精准识别。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理健康挑战包括:
焦虑障碍: 过度担忧血压读数、并发症风险,常伴随心悸、失眠、坐立不安等躯体症状。
抑郁状态: 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减退、疲乏无力、自责或无价值感,严重者可影响基本生活自理。
治疗倦怠与不依从: 因病程漫长、症状隐匿或药物副作用(如干咳、乏力)而自行减药、停药,对定期随访产生抵触。
疾病认知偏差与病耻感: 误认为高血压是“老年自然现象”无需积极干预,或因患病感到“无能”或“拖累家人”而回避社交。
睡眠障碍:高血压本身及心理压力均可导致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低下,而睡眠不足又进一步恶化血压控制。
三、滋养“心”的力量:核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需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直击老年患者核心需求:
疾病本质解读:深入浅出讲解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发展规律、常见但不必然致命的并发症(强调可控性),破除“绝症”恐慌。
治疗逻辑阐释:明确药物治疗(如CCB、ACEI/ARB的作用机制与常见副反应)和非药物干预(限盐、运动、戒烟限酒)的长期性、协同性及其科学基础。
目标管理:清晰告知个体化血压控制目标值(如<150/90 mmHg,或更严格目标需遵医嘱),教导正确家庭自测血压方法及记录的重要性。
情绪调适,积极应对:
识别与接纳:引导患者觉察自身情绪变化(如“我今天看到高压160,感到心慌手抖”),理解这些反应在慢性病患者中的普遍性,减少二次焦虑。
实用减压技术:
放松训练:教授简易腹式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渐进性肌肉放松法(从头到脚紧张-放松各肌群)。
正念入门:引导专注于当下呼吸或身体感觉,观察念头而不评判,每日短时练习。
认知重构:帮助挑战灾难化思维(如“血压高一点马上会中风”),建立更理性、平衡的疾病认知(如“坚持治疗,风险可控”)。
行为优化,提升依从:
用药管理技巧:使用分药盒、设定手机闹钟、建立服药记录本、将服药与日常习惯(如晨起刷牙、早餐)绑定。
应对副作用策略:告知常见副作用(如ACEI类药物干咳)通常是可耐受或可处理的,鼓励及时沟通而非自行停药。
健康生活方式实践:提供具体可行的低盐食谱建议、安全有效的居家运动方案(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戒烟限酒技巧。
睡眠卫生教育:规律作息、营造舒适睡眠环境、午后避免浓茶/咖啡、睡前放松练习。
四、构建“心”的支撑:实施策略与社会支持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多层面协同推进:
医疗机构:
主阵地深耕:整合服务模式:将心理健康筛查(如PHQ-9、GAD-7量表)纳入高血压常规随访,由医生、护士、心理师或经过培训的社工共同参与。
多元化教育形式:除一对一咨询外,开设老年高血压心理健康小课堂、发放图文并茂手册、制作短视频、利用微信群定期推送科普知识与互动答疑。
社区:家门口的港湾: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持续性的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放松训练小组、血压监测点。
发展同伴支持:培训高血压管理良好的老年志愿者作为“同伴教育员”,分享经验,提供情感支持。
政策与社会:托底保障:提高基层心理服务可及性,将相关心理评估与基础干预纳入慢病管理包;加大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投入;利用媒体倡导关注老年“双心”健康。
结 语
老年高血压的管理,是一场需要“双心”共治的持久战。血压计上的数字仅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涌动的焦虑、无助与孤独,同样是健康的重要威胁。唯有将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高血压全程管理,帮助老年患者化解“心”结,掌握情绪调节之钥,激活内在动力与社会支持,才能真正实现血压的平稳达标与生活质量的实质性飞跃。这不仅是现代老年医学人文关怀的核心体现,更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宏伟目标的坚实一步。让我们携手努力,在关注血管健康的同时,更温柔地呵护每一颗与疾病相伴的老年心灵,让生命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淌出从容与希望的韵律。
作者:杨剑
单位: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