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上的“慢性伤口”,该如何愈合与守护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吃完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上腹部会出现一阵阵隐痛或烧灼感,有时还会伴有反酸、嗳气,这种疼痛会在空腹时减轻,下次进食后又再次出现。如果这种规律反复出现,很可能是胃黏膜上出现了“慢性伤口”——胃溃疡。它不像急性胃炎那样可以快速痊愈,而是需要耐心的养护和科学的干预,才能让胃黏膜真正愈合,避免复发。
胃溃疡的疼痛有着鲜明的“进食相关”特点,这是它与其他胃病最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疼痛多在进食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出现,这是因为进食后胃会分泌大量胃酸来消化食物,而胃酸接触到溃疡面时,就会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随着食物逐渐消化排空,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减轻,疼痛也会慢慢缓解,到下次进食时又会重复这个过程。除了疼痛,患者还可能出现反酸、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部分人会因为害怕疼痛而减少进食,久而久之出现体重减轻。如果溃疡损伤了周围的血管,还可能出现黑便(粪便呈柏油样)或呕血,这意味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需要立即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胃溃疡的疼痛程度与溃疡大小、深浅并不完全成正比,有些较浅的溃疡可能引起剧烈疼痛,而较深的溃疡反而疼痛不明显,因此不能仅凭疼痛轻重来判断病情。
胃溃疡的形成,本质上是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和“损伤因素”失去平衡的结果。胃黏膜本身有一套完善的保护系统,它会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形成一道“保护膜”,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蚀,同时黏膜细胞会不断更新修复,填补微小的损伤。当损伤因素过强或保护机制变弱时,这道防线就会被突破: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破坏者”,它能黏附在胃黏膜上,分泌毒素破坏黏液屏障,还会刺激胃酸分泌,双重损伤下很容易形成溃疡,约70%~80%的胃溃疡都与它有关;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让黏膜失去“修复能力”;此外,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胃酸分泌,吸烟和过量饮酒则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其抵抗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在胃黏膜上“凿”出了溃疡。
应对胃溃疡,需要“促进愈合”与“预防复发”双管齐下,既要消除损伤因素,也要给胃黏膜修复创造有利环境。药物治疗是关键,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能强效抑制胃酸分泌,让溃疡面在低酸环境中逐渐愈合,这是目前指南推荐的首选药物,通常需要连续服用4~6周;如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必须进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疗程10~14天,根除细菌后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短期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它能在溃疡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胃酸对创面的刺激。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生活习惯的调整同样重要,它能为溃疡愈合“保驾护航”。饮食上要遵循“温和、规律、适量”的原则,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蒸蛋、瘦肉末等,避免辛辣、过烫、油炸的食物,这些食物会直接刺激溃疡面或促进胃酸分泌;要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让胃保持规律的蠕动和分泌节奏,减轻负担;戒烟限酒也必不可少,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削弱胃黏膜血流,酒精则会直接损伤黏膜,影响愈合。此外,保持情绪稳定也很重要,长期焦虑会延缓溃疡愈合,通过听音乐、散步、与朋友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能让身体处于更利于修复的状态。
胃溃疡的愈合需要时间,很多人在症状缓解后就擅自停药或恢复不良习惯,结果导致溃疡复发,甚至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其实,溃疡从开始愈合到完全修复需要4~6周,即使症状消失,也需要按疗程完成治疗,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必须确认细菌已被根除才算真正控制病情。把胃溃疡的养护当作一场“持久战”,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才能让胃黏膜彻底愈合,重新恢复对胃的保护。记住,胃是我们消化食物、获取营养的重要器官,对它的呵护需要融入日常的每一餐、每一次情绪调节中,只有这样,才能远离溃疡的困扰,让胃重新拥有健康的“屏障”。
作者:王晶
作者单位:云岩区人民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