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当胃酸“逆流而上”,该如何让它回归正途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吃完饭后不久,胸口突然涌上一股烧灼感,喉咙里酸酸的,甚至伴有嗳气,有时晚上平躺时这种感觉会更明显,让人辗转难眠。这种“胃酸逆流”的现象,其实是胃食管反流在作祟。当连接胃和食管的“阀门”(食管下括约肌)出了问题,无法有效关闭,胃里的胃酸、食物就会趁机逆流到食管,甚至咽喉,反复刺激这些敏感部位,时间久了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不适。了解它的诱因和应对方法,才能让胃酸乖乖待在胃里,回归正常的消化节奏。
胃食管反流最典型的症状是“烧心”和“反酸”,烧心是指胸骨后出现的烧灼感,就像有股热浪从胃部向上蔓延,通常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出现,弯腰、平躺或腹压增加时会加重;反酸则是感觉有酸性液体从胃里反到咽喉部,有时还会带着食物的气味,严重时可能引起咳嗽、咽喉异物感,甚至影响睡眠。除了这些常见表现,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不典型症状,比如反复发作的咽喉炎、哮喘,或者胸骨后疼痛,容易被误认为是心脏或肺部的问题。根据症状是否造成食管黏膜损伤,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前者症状明显但食管黏膜没有明显破损,后者则因胃酸长期刺激导致食管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需要更积极的干预。值得注意的是,偶尔一次的反流很常见,比如吃得过饱或饮酒后,但如果每周发作超过两次,且持续数周,就需要警惕是否发展成了慢性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本质上是食管和胃之间的“阀门功能失调”加上“诱因刺激”的结果。这个“阀门”就是食管下括约肌,正常情况下,它像一个单向开关,进食时打开让食物进入胃里,平时则紧紧关闭,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当这个开关的压力降低或出现短暂松弛时,胃里的胃酸和食物就会趁机逆流而上。导致阀门功能失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肥胖或怀孕会增加腹腔压力,像一只无形的手“推挤”胃部,迫使内容物反流;长期吸烟、饮酒会直接削弱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让阀门变得松弛;而吃过多高脂肪食物、巧克力、咖啡等,也会通过神经调节让阀门关闭不严。此外,胃排空延迟也是重要因素,如果胃里的食物不能及时排空,过度充盈的胃会增加反流的可能性,就像装满水的杯子容易溢出一样。
应对胃食管反流,关键在于“减少反流”和“保护食管黏膜”,从生活习惯调整到必要时的药物辅助,形成一套持续的管理方案。饮食调理是基础,建议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一次吃得过饱,给胃留出足够的空间,减少反流的动力;尽量避开容易诱发反流的食物,如辛辣刺激的调料、油炸食品、巧克力、咖啡、酒精和碳酸饮料,这些食物要么会松弛食管下括约肌,要么会刺激胃酸分泌;同时,晚餐不宜吃得太晚,睡前3小时尽量不进食,让胃在平躺前有足够时间排空,减少夜间反流的可能。
生活习惯的调整同样能帮助改善反流。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胃酸逆流,注意是抬高床头而不是垫高枕头,否则可能增加颈部压力;肥胖者应适当减重,减轻腹腔对胃部的压迫;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食管下括约肌的持续损伤;平时尽量避免穿紧身衣或束腰,减少腹腔压力升高的机会。当生活调整效果有限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从源头减轻反流物的刺激性;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可在睡前服用,抑制夜间胃酸分泌,适合夜间反流明显的人;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则能在食管和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胃酸的直接刺激。
胃食管反流的管理更像是一场“持久战”,它的改善离不开持续的习惯调整,而不是依赖短期用药。很多人在症状缓解后就立刻恢复以前的饮食习惯,结果导致反流复发,形成“用药-缓解-停药-复发”的循环。其实,只要能坚持避开诱发因素、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大多数人的反流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记住,胃食管反流更像是身体发出的“生活方式预警”,提醒我们要关注饮食、体重和作息的平衡,通过科学的管理让食管和胃之间的“阀门”重新正常工作,才能彻底摆脱烧心反酸的困扰,让消化过程回归顺畅与舒适。
作者:王晶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