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的“慢性劳损”,该如何养护与修复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很多人常常觉得上腹部隐隐作痛,吃完饭后总有些胀胀的,有时还会反酸、嗳气,去医院做胃镜检查,报告上写着“慢性胃炎”,但胃里并没有明显的溃疡或肿瘤。这种看似不严重的“胃黏膜慢性劳损”,就像胃黏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不会立刻引发严重问题,却会反复影响生活质量,了解它的成因和养护方法,才能让胃黏膜逐渐恢复健康。
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不适,这种不适往往没有明确的规律,可能是隐隐的胀痛或烧灼感,也可能是进食后加重的饱胀感,有时还会伴有反酸、嗳气、食欲下降等表现。根据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慢性胃炎可分为非萎缩性和萎缩性两种:非萎缩性胃炎(过去常说的浅表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充血、水肿或轻微糜烂,就像胃黏膜出现了“轻微擦伤”,症状相对较轻,经过调理后容易恢复;萎缩性胃炎则是胃黏膜出现了“老化”或“变薄”,胃黏膜中的腺体数量减少,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变成了类似肠黏膜的细胞),这种变化虽然进展缓慢,但需要更细致的关注和定期复查。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的慢性胃炎并没有明显症状,而是在体检做胃镜时偶然发现的,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它,无症状的慢性炎症同样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展。
引发慢性胃炎的“幕后推手”,往往是我们日常忽略的生活细节和一些“隐形损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种细菌喜欢在胃的酸性环境中生存,会黏附在胃黏膜上,不断释放毒素,刺激黏膜引发炎症,就像在胃里埋下了一个“慢性感染源”,约70%~80%的慢性胃炎都与它有关。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也是重要诱因,比如经常暴饮暴食让胃过度扩张,吃过多辛辣、过烫的食物直接刺激胃黏膜,或者三餐不规律让胃时而空腹受胃酸侵蚀、时而过度负荷,这些都会让胃黏膜反复受损,难以修复。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吸烟和过量饮酒则会通过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分泌功能,降低黏膜的修复能力,加速炎症的进展。精神压力也会悄悄“伤害”胃黏膜,长期焦虑或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的蠕动和分泌,让胃黏膜处于“敏感脆弱”的状态,更容易受到损伤。
养护慢性胃炎,需要从“减少损伤”和“促进修复”两方面入手,形成长期的胃黏膜保护习惯。如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除治疗,目前常用的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能有效清除细菌,去除这个最主要的炎症源头,治疗结束后还需复查确认根除成功。饮食调理是日常养护的核心,建议采用“少食多餐、细嚼慢咽”的方式,让胃既能得到充分消化的时间,又不会过度负担;尽量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米饭、瘦肉、豆腐和新鲜蔬菜,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炸、过冷或过烫的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同时要养成规律进餐的习惯,即使工作忙碌也要按时吃早餐,避免空腹时间过长。对于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减少药物对胃的损伤。
胃黏膜的修复需要时间和耐心,很多人希望通过短期用药彻底治愈慢性胃炎,却忽略了日常养护的重要性,结果陷入“用药好转、停药复发”的循环。其实,胃就像一个需要细心呵护的“消化工厂”,只有让它远离持续的损伤因素,给它提供温和的“原料”和规律的“工作节奏”,才能逐渐恢复正常功能。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除了日常养护,还需要定期做胃镜复查(一般每年一次),及时监测黏膜的变化,避免进展为更严重的病变。记住,慢性胃炎的养护没有“特效药”,而是藏在每一顿规律的饭菜、每一次细嚼慢咽和每一份平和的心情里,只要坚持科学的养护方法,大多数人的胃黏膜都能逐渐恢复健康,让“胃不舒服”成为过去。
作者:王晶
作者单位:云岩区人民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