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脏发出的危险预警信号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8-01 浏览次数:

在心血管疾病的范畴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犹如一颗暗藏的“定时炸弹”,它打破了稳定型心绞痛相对规律的发作模式,以更突然、更剧烈的症状,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了解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以及日常注意事项,对于及时发现病情、降低风险至关重要。

发病机制:多因素交织的心脏危机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病理基础来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核心原因。正常情况下,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相对光滑、结构稳定。但在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影响下,斑块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其内部脂质核心增大,纤维帽变薄,容易破裂。一旦斑块破裂,血液中的血小板就会迅速聚集在破损处,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会不同程度地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引发心绞痛。

此外,冠状动脉痉挛也是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重要因素。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情绪剧烈波动或长期精神紧张时,冠状动脉的平滑肌会突然发生强烈收缩,使血管腔变窄,血流受阻。这种痉挛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即使没有明显的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也会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而且,炎症反应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过程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血管壁内的炎症细胞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进一步破坏斑块的稳定性,促进血栓形成,加重心肌缺血。

症状表现:不容忽视的身体警报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症状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更具“攻击性”和不确定性。首先,疼痛程度更为剧烈,患者常感觉胸部有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这种疼痛往往难以忍受,与稳定型心绞痛相对温和的不适感形成鲜明对比。其次,疼痛发作更为频繁,原本可能在剧烈运动后才发作的心绞痛,在不稳定性阶段,即使是轻微活动,甚至在休息、睡眠时也可能突然出现。 

疼痛持续时间也明显延长,稳定型心绞痛一般持续3 - 5分钟,休息或含服药物后能迅速缓解;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疼痛可持续10 - 30分钟,且含服药物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或只能部分缓解。疼痛的部位通常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肩背部、颈部、下颌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危及生命。

日常注意事项: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来说,日常的自我管理是控制病情、降低风险的重要环节。在生活习惯方面,必须严格戒烟,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重心肌缺血,戒烟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要限制饮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浓茶、咖啡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

在饮食上,应遵循低脂、低盐、低糖的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营养且对心血管有益的食物,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减轻血管负担。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且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情绪管理同样重要,长期的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诱发心绞痛。患者要学会调节情绪,可通过听音乐、与朋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释放压力。此外,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并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加重、发作频繁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切不可延误治疗时机。

不稳定性心绞痛作为心脏发出的危险信号,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了解其发病机制和症状,做好日常防护,才能有效应对这一疾病,守护心脏健康。

 

作者:王晶

作者单位:云岩区人民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