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如何成为“自毁之刃”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31 浏览次数:

在糖尿病的世界里,1型糖尿病(T1DM)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免疫风暴”。不同于因生活方式导致的2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调转矛头,对自身胰岛β细胞展开无情攻击,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近乎枯竭。这场“自毁式”的疾病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精密而残酷的发病机制?科学家们通过数十年的研究,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

一、基因埋下的“易感种子”

T1DM并非偶然发生,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是目前已知与T1DM关联最紧密的遗传标记,约90%的T1DM患者携带特定的HLA-DR3或HLA-DR4等位基因。这些基因如同“基因罗盘”,影响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的识别。但HLA基因并非唯一因素,超过50个其他基因位点也与T1DM风险相关,如胰岛素基因(INS)、CTLA-4基因等,它们或参与免疫调控,或影响β细胞功能,共同构筑了复杂的遗传易感性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携带易感基因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病。同卵双胞胎中,一人患T1DM时,另一人患病概率仅为30%-50%,这暗示着环境因素在疾病触发中不可或缺。 

二、免疫系统的“叛变”:从识别到攻击

当易感个体遭遇特定环境因素时,免疫系统的“自我耐受”防线开始瓦解。胰岛β细胞作为胰岛素的唯一生产者,其表面存在多种抗原蛋白,如谷氨酸脱羧酶(GAD65)、胰岛素原等。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这些“自身抗原”,避免攻击。但某些因素会打破这一平衡,导致免疫细胞将β细胞视为“入侵者”。

病毒感染是最受关注的触发因素之一。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通过模拟β细胞抗原结构,引发“分子模拟”效应——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时,误将与之结构相似的β细胞抗原当作攻击目标。此外,病毒感染还会激活炎症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进一步放大免疫反应,加速β细胞损伤。除病毒外,牛乳蛋白、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也可能通过类似机制启动免疫攻击。 

三、免疫细胞的“连环围剿”

一旦免疫系统被误导,多种免疫细胞便会加入“围剿”β细胞的行列: 

- T淋巴细胞:作为攻击主力,细胞毒性T细胞(CD8+ T细胞)直接识别并杀伤β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 T细胞)则分泌细胞因子,招募更多免疫细胞,形成炎症“恶性循环”。

- 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β细胞抗原的自身抗体(如GAD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这些抗体不仅标记β细胞以供其他免疫细胞攻击,还可能直接干扰β细胞功能。

- 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作为“情报员”,它们摄取β细胞抗原并呈递给T细胞,持续激活免疫反应,加速β细胞的死亡进程。

在免疫细胞的持续攻击下,β细胞数量急剧减少。当剩余β细胞不足正常水平的10%-20%时,胰岛素分泌近乎停滞,患者血糖急剧攀升,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随之出现。

四、炎症与代谢的“致命循环”

免疫攻击引发的炎症反应不仅直接杀伤β细胞,还会通过代谢紊乱加剧病情。β细胞受损后,胰岛素缺乏导致血糖无法被组织摄取利用,游离脂肪酸和氨基酸在血液中堆积,形成“脂毒性”和“糖毒性”环境。这些毒性代谢产物反过来进一步损伤β细胞,并激活氧化应激与炎症通路,形成“炎症-代谢紊乱-免疫攻击”的恶性循环。

尽管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但这一认知的突破为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从早期筛查自身抗体以实现疾病预警,到尝试免疫调节疗法阻断β细胞破坏,再到干细胞技术重建胰岛功能,人类正逐步从“被动治疗”走向“主动干预”。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驯服这场失控的免疫风暴,为患者点亮治愈的曙光。

 

作者:李汪林
单位:贵阳市第六医院 科室:内科 项目领域:高血压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