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相关性骨质疏松的介绍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31 浏览次数:

在糖尿病患者的众多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与骨质疏松的“狼狈为奸”常常被忽视,却可能给健康带来双重打击。当糖尿病肾病悄然进展时,骨骼也在经历着一场“无声的流失”,这种由肾脏病变引发的骨代谢异常,被称为糖尿病肾病相关性骨质疏松,它不仅让骨骼变得脆弱易碎,更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肾病之所以会牵连骨骼,根源在于肾脏功能受损后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健康的肾脏本是调节钙磷代谢的“平衡器”,它能生成活性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同时将多余的磷排出体外。但当糖尿病损伤肾脏,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磷的排泄就会受阻,导致血液中磷含量升高。为了维持钙磷平衡,甲状旁腺会分泌更多的甲状旁腺激素,这种激素虽然能暂时促进骨骼释放钙来弥补血钙不足,却会像“拆东墙补西墙”一样,不断侵蚀骨组织,造成骨量持续流失。《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中就明确指出,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肾功能减退,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生率显著上升,这是导致骨代谢异常的核心机制之一。

除了钙磷代谢的紊乱,活性维生素D的缺乏也是重要推手。肾脏是将维生素D转化为活性形式的关键场所,当肾功能受损,活性维生素D的生成大打折扣,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随之下降,骨骼就像失去了“营养供给”,难以维持正常的骨密度。同时,糖尿病本身存在的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缺乏,会影响成骨细胞的活性,让骨骼的“建造”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更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常伴随的代谢性酸中毒,会进一步加速骨基质的溶解,让本就脆弱的骨骼“雪上加霜”。

这种特殊类型的骨质疏松,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可能只是偶尔感到腰背部酸痛,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身高变矮、脊柱变形,甚至在轻微外力下就发生骨折,其中髋部、脊柱骨折最为常见。这些骨折不仅恢复缓慢,还可能引发感染、血栓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健康管理专家共识》中提到,糖尿病肾病3期及以上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可达40%以上,且骨折风险是普通糖尿病患者的2-3倍,这一数据提醒我们必须警惕这种“隐形的骨危机”。

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这是减少骨代谢异常的根本。在饮食上,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摄入富含钙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如低脂牛奶、豆制品等,同时避免高磷饮食,如动物内脏、加工肉制品等。补充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是常用的干预手段,具体剂量需根据血钙、血磷水平调整。此外,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负重运动,有助于刺激骨形成,增强肌肉力量,减少跌倒风险。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监测,能帮助及时发现骨代谢异常,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

糖尿病肾病相关性骨质疏松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面对的健康挑战,它的发生悄无声息,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了解这种并发症的来龙去脉,做好早期预防和科学管理,才能让骨骼在肾脏病变的影响下依然保持“坚强”,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作者:杨婷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项目领域:糖尿病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