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翁胆囊里掏出半斤“鱼子酱”? 医生:这东西藏得越深,危险越大!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31 浏览次数:
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时,77 岁的韩德志老人没料到,折磨他多年的上腹痛,源头竟是胆囊里藏着的“秘密”——当腹腔镜镜头探入腹腔,主刀医生发现这个像小气球般鼓胀的胆囊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上千枚米粒大小的黄褐色颗粒,轻轻一倒,竟有半斤重,乍一看像极了昂贵的 “鱼子酱”。
7月16日,韩老伯因“反复上腹痛”走进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外一科(肝胆外科)诊室。“疼起来像有东西在肚子里拧,吃油腻时更厉害,忍了快半年才来医院。”老人的描述让医生警惕——这很可能是胆囊结石在“作祟”。
MRI检查很快印证了猜测:胆囊明显增大,内部信号杂乱,典型的“泥沙样结石”影像。外一科团队与家属沟通时强调:“这种结石像细沙一样,容易堵塞胆管,引发黄疸甚至胰腺炎,老人年纪大了,拖下去可能有生命危险。”
7月19日,全身麻醉下的手术开始了。腹腔镜镜头清晰地显示,胆囊已肿成拳头大小,囊壁增厚,轻轻触碰就有渗液。更棘手的是,多年的炎症让胆囊与周围肠道“粘”在了一起,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肠管。
“既要取净结石,又要解开粘连,还要尽量减少创伤。” 外一科手术团队决定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不到1小时,手术顺利完成,不仅完整切除胆囊,取出那半斤“鱼子酱”般的泥沙样结石,还仔细松解了粘连的肠管。
术后第1天,韩老伯就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下床活动—— 这是预防肠粘连的关键。外一科还用上了中西医结合疗法,西医抗感染、补液,中医辨证使用促进伤口愈合的制剂,搭配穴位贴敷帮助肠道功能恢复。术后仅6天,老人就笑着出院了。
为啥胆囊里会“长”出“鱼子酱”?
很多人以为胆结石都是“大石头”,其实像韩老伯这样的“泥沙样结石”更隐蔽、更危险。
外一科主任罗余福解释:“泥沙样结石主要是胆固醇或胆红素代谢异常形成的,像细沙一样散在胆囊里,初期可能没明显症状,但会悄悄刺激胆囊壁引发炎症,时间久了就会反复腹痛。更麻烦的是,它们可能顺着胆管溜走,堵在胆总管里,诱发急性胆管炎、胰腺炎,甚至休克。”
哪些人容易被这种 “隐形杀手” 盯上?
长期吃高油高糖食物、不爱吃早餐的人;
肥胖、运动量少的人群;
有胆囊结石家族史的人;
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60 岁以上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胆汁排泄变慢)。
身体发出3个信号,可能是胆囊在“求救”
韩老伯的经历给所有人提了个醒:胆囊问题别硬扛!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
右上腹隐痛:尤其吃了油腻食物后明显,有时会放射到右肩背;
消化不良:总觉得腹胀、嗳气,吃点东西就堵得慌;
发热、黄疸:若结石堵住胆管,可能出现眼睛发黄、皮肤发黄、发烧,这是急症信号!
腹腔镜手术:胆囊结石的“精准拆弹”术
很多人一听“切胆囊”就害怕,其实现在的腹腔镜技术早已不是“大动干戈”。
外一科团队介绍,腹腔镜手术只需在腹部打3-4个 0.5-1 厘米的小孔,通过高清镜头操作,视野比开腹更清晰,能精准处理结石和粘连,创伤小、出血少。像韩老伯这样的高龄患者,术后24小时就能下床,6-7天基本康复,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术后卧床的风险。
最后想对大家说:胆囊里的“鱼子酱”再像美食,也是要命的隐患。若你或家人有反复腹痛、消化不良,别拖着 ——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外一科(肝胆外科)的微创技术,或许能帮你解开这个“健康结”。
(本报通讯员 钟蓉)
编 辑:石 磊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