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胃炎和溃疡,对症养护最关键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30 浏览次数:
提到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因两种疾病的症状较相近,一般不容易区分,大家也不知该如何进行日常管理。两者虽均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且都与胃黏膜的损伤、胃酸异常分泌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但病变部位和程度却存在差异。两者发病时都会影响我们常规饮食,甚至影响日常生活。那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两个引起“胃痛”的常见病。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了慢性炎症的病变,其可发生在胃窦、胃体或全胃,病程长而且易反复发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其发病率约为30%,随着年龄增长其患病率一般会增加,中年以上人群更为常见,且男性略高于女性。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特殊性极为少见我们不做过多讲解)。其中,非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极低,但多数可逆转,不需要过度担心;而萎缩性胃炎若出现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替代)或异型增生(细胞形态异常,又称不典型增生),其癌变风险就会明显升高。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深达黏膜肌层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可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及其附近,以及异位胃黏膜所在部位,但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也是本文主要讲述的两种消化性溃疡。我国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患病的比例约3:1,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少数情况下可能会癌变,但其癌变率约1%以下,风险远低于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而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且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1/3至1/2,但其几乎不会癌变。
那么会有人问,两者发病时均会出现腹部不适或上腹部疼痛,应该如何区分呢?首先,要明确疼痛的性质及规律。慢性胃炎患者多表现为隐痛、胀痛、烧灼感,或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餐后可能会出现饱胀、嗳气,且其疼痛位置不固定或较弥散(如剑突下或脐周),也无明显规律;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疼痛症状是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如秋冬或冬春交界发作),可为钝痛、胀痛甚至剧痛。胃溃疡患者上腹部疼痛出现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空腹时则缓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则会在空腹或夜间出现疼痛,进食后缓解,疼痛部位也比较固定,多在右上腹。当然,以上根据症状来判断的均为初步诊断,想要明确疾病种类、位置或者程度,还是需要进行胃镜检查,这是最直观最准确的诊断方法。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均为病因去除、黏膜修复、预防复发。首先是针对病因治疗,如确定存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则需进行根除Hp治疗,目前推荐的是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 2种抗生素,四种药物共同服用14天,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其次是对症治疗,如非萎缩性胃炎可服用多潘立酮促进胃动力,服用铝碳酸镁中和胃酸,以此缓解症状,而萎缩性胃炎则需补充维生素B12,且更需要定期进行胃镜监测;消化性溃疡则需要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胃溃疡需要服用8周,十二指肠溃疡需要服用8周,同时还需要搭配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促进胃黏膜愈合。另外要注意的是,如病情严重,出现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时,则需急诊内镜止血、手术等治疗。
那么规律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明显缓解或已无不适,我们就可以“大吃大喝”了吗?并非如此,若想得到有效地控制,避免症状反复出现,除了规律用药以外,调整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规律进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切勿暴饮暴食。如萎缩性胃炎需避免腌制、熏烤的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适当地增加一些新鲜果蔬。消化性溃疡在急性期时,要选择温软、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愈合后也要尽量避免进食辛辣、过冷或过热等刺激性食物,要少喝浓茶、咖啡。因尼古丁可损伤胃黏膜及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所以倡导患者要戒烟限酒,还要减少或尽量避免非甾体抗炎药的服用,如必须用,建议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来保护胃黏膜。另外,焦虑、紧张的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加重胃酸分泌,所以尽量减少精神压力,保持规律作息。对于已经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如无症状则每1至2年复查1次胃镜;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上皮异型增生者,则需要每6至12个月复查胃镜。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4至8周,可复查胃镜确认是否恢复。存在Hp感染的患者,经药物治疗在停药至少4周后可再次做呼气试验复查,如仍未阳性者则需再次治疗。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其实是很常见的两种疾病,虽然并不“可怕”,但“沾惹”了也确实会给人带来很多困扰,尤其发病时是吃不好也睡不稳,所以还是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如出现不适,且症状反复发生甚至感到越来越严重,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专科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症状来选择适当的药物,并详细的指导用药。通过规范的治疗以及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很快地得到缓解,且减少复发。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药物联合治疗时,药品种类搭配的选择方案很多,同一方案中各种药物口服剂量和次数也不同,现如今市面上的药物鱼龙混杂,切勿自行或听从非专业人士的意见而自行用药,最终不仅导致病情延误,甚至还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损伤机体。
作者:金相任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胃肠外科 主治医师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