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个世界肝炎日:“社会共治” 为刃,向 “消除肝炎” 目标迈进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29 浏览次数:

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

旨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因病毒性肝炎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降低死亡率,朝着“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迈进。

本期专业指导: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潘耀振

肝炎“五兄弟”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代谢异常、酒精刺激、药物不良反应、自身免疫异常等。其中,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炎最为普遍,分为甲、乙、丙、丁和戊型五种。

肝脏作为人体的 “超级工厂”,是名副其实的“六边形战士”,它承担着分泌胆汁,参与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合成、转化与分解,以及吞噬、防御、解毒等重要功能。

甲肝

甲肝病毒以急性肝炎表现为主,经过治疗大多数感染者都可完全康复,并获得终身免疫,但有很少一部分甲肝感染者会死于重型肝炎。

乙肝

乙肝病毒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携带病毒会对肝脏造成持续损伤,已有研究证明乙肝病毒感染是我国肝癌病人的主要病因。

丙肝

丙肝病毒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肝炎,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使95%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

丁肝

丁肝病毒是一种依靠乙肝病毒进行复制的病毒,丁肝常与乙肝相伴感染,这会加快肝病相关死亡和肝癌的发展,被认为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严重形式。易出现乙肝和丁肝合并感染的人群包括丁肝高流行地区居民、血液透析患者和注射吸毒者。

戊肝

戊肝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即食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猪是戊肝病毒的主要动物宿主,可通过接触或食用未煮熟的猪肉而感染戊肝。

传播途径&打破误解

甲肝和戊肝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甲肝或戊肝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如贝类、虾、蟹类等)可能感染,水源或食物污染可导致暴发流行。

乙肝、丙肝和丁肝

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输入被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针头、纹身工具等)

共用剃须刀或牙刷

母婴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

误区澄清

乙肝、丙肝不会通过共用餐具、握手、拥抱、同住一室、共用厕所、蚊虫叮咬等日常接触传播,蚊虫叮咬人体后,乙肝病毒在蚊虫体内并不能存活很久,因此也无法进行复制。

科学预防:三招护肝

接种疫苗——最有效的“防护盾”

乙肝疫苗: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需接种第一针,满月时接种第二针,6月龄时接种第三针。

甲肝和戊肝疫苗:虽非免疫规划疫苗,但畜牧从业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等高风险人群应考虑接种。

特别提醒:成人是否需要补种乙肝疫苗,取决于“体内是否有足够的乙肝抗体”。可先前往正规医院进行乙肝五项检测,若抗体阴性或滴度小于10mIU/ml,建议重新接种。

切断传播途径

饭前便后洗手,严防“病从口入”。

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海产品)。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物品。

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纹身、穿耳洞等。

主动筛查,早诊早治

建议高危人群(有暴露风险、家人患病、特定职业者等)定期检测。

丙肝患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具有治愈率高、疗程短、副作用小的特点。

乙肝患者要坚持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可有效控制病情。

肝炎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科学防治,凝聚社会力量,就能共同迎接一个无肝炎的美好未来。世界肝炎日,让我们即刻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为消除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危害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