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双方案”织密群众“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28 浏览次数:

“把诊室搬到村口,把医生留在身边”,这是余庆县群众立下的军令状。近日,县卫生健康局连发《余庆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家庭健康联络员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和《余庆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试行)》两份纲领性文件,聚焦基层网底薄弱、群众“最后一公里”就医痛点,以“织网、强基、赋能”三管齐下,力争把每一个村卫生室都打造为群众信赖的“健康前哨”。

织网——“五个一”让健康联络员成为群众“自家人”  

《家庭健康联络员方案》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服务模式从“坐等病人上门”向“主动上门服务”迭代升级。  

一个健康联络微信群,县、镇、村、户四级同群,慢病患者用药、检查结果实时共享,群内专家24小时线上答疑;

一张健康联络服务卡,统一印制家庭签约医生、医共体专家、医保政策、急救电话等关键信息,张贴于农户家中醒目位置,做到“一卡在手,就医不愁”;  

一条就医绿色通道, 家庭成员有就医需求时,为其提供就医引导;

一个健康明白人,每户遴选1名文化程度高、沟通能力强的家庭成员,经培训后持证上岗,成为家庭首席“健康管家”;

一系列健康宣教,制定“年度有计划、季度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个性化宣教清单,院坝会、健康集市、短视频齐上阵,让防病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截至目前,该县首批154名家庭健康联络员已持证上岗,覆盖全县71个村(社区),年内将实现“村村有联络员、户户有明白人”。

强基——“三年行动”让村卫生室从“有”到“优”  

如果说联络员是“神经末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就是“骨骼肌肉”。方案锁定“队伍提质、功能达标、医疗安全、评价体系、稳定收入”五大任务,打出组合拳:

队伍提质方面,人员调配由乡镇卫生院统筹辖区村医,确保每个卫生室“有人坐班、能看病”。组织肌肉注射、门诊静脉输液等专项培训,持证上岗率100%。 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退休医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充实队伍力量;

功能达标方面,对71个村(社区)卫生室提档升级。药品管理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冷链,建立电子台账,杜绝过期失效; 

医疗安全方面,所有诊疗必开处方,注射、输液患者须有病历、治疗单、处方,资料保存按《处方管理办法》执行;统一消毒包、一次性输液器,县疾控中心季度抽检;县人民医院统一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实现“应保尽保”。 

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县医疗质控中心每月巡查,乡镇卫生院每季度考核,诊疗量、公卫服务、签约履约、群众满意度与绩效、补助、评优“四挂钩”。 

稳定收入方面,医共体统筹资金提取 5%,按诊疗量、签约人数直补村医;2026 年起,乡镇卫生院统一为在岗村医缴纳城乡居民医保,解决后顾之忧。

赋能——让“基层堡垒”变身“前沿哨所”  

“两个方案不是简单补缺口,而是系统重塑。”县卫健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勇表示,下一步将以信息化为纽带,打通县医院HIS、公共卫生、医保结算三大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结果“三卡合一”互认共享,群众“刷脸就医、扫码取药、手机报销”。  

到2026年,县域内就诊率将稳定在90%以上,基层首诊率提高到65%,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近一厘米”,余庆县用一套“组合拳”把基层健康服务网底织得更密、更牢、更暖心,把健康福祉送到群众的家门口,也写进了群众的心坎里。

(本报记者 文叶)

编  辑:石 磊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