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群呼吸系统脆弱?有没有防治秘籍?一起来关注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24 浏览次数:
人体的呼吸系统责任重大,一旦“风吹草动”首先“门户”——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要遭殃。虽然冬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然而,近年来夏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也逐渐增多。那么,哪些人呼吸系统比较脆弱?又会被哪些呼吸系统疾病盯上?今天,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红副主任为您带来全方位的呼吸健康知识,帮助大家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和预防能力,远离呼吸系统疾病。
一、呼吸系统组成
1.“门户”与“通道”: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好比空气的入口和走廊)。
2.“核心工厂”:肺(左右两叶,包含无数肺泡——气体交换的“小车间”)。
3.“动力引擎”:胸廓、膈肌、呼吸肌(提供呼吸动力的“发动机”)。
二、呼吸系统的作用
1.气体交换:吸入氧气(O2),呼出二氧化碳(CO2)。——生命活动的根本!
2.防御屏障:鼻毛、黏液、纤毛、咳嗽反射等,抵御病菌、灰尘入侵。
3.其他功能:发声、嗅觉、调节酸碱平衡等。
三、什么是“健康呼吸”
呼吸顺畅,不费力;呼吸频率适中(成人安静时约12—20次/分);无咳嗽、咳痰、喘息、胸闷、胸痛等不适,日常活动无气促。
四、常见的呼吸系统“敌人”及应对
1.上呼吸道感染
常见代表:普通感冒、流感、急性咽炎/扁桃体炎。
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咳嗽、发热、头痛等。
应对:充分休息,多饮水;对症治疗(退热、缓解鼻塞咽痛等);注意区分流感(症状重、传染性强),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强调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预防:勤洗手、戴口罩、接种流感疫苗。
2.支气管炎
急性:常由感染引起,咳嗽、咳痰(可能黄痰)为主。
慢性:持续性咳嗽、咳痰(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吸烟是最主要诱因!
应对:
(1)急性:休息、多饮水,对症止咳化痰,必要时抗感染(细菌性时)。
(2)慢性:戒烟是根本!避免烟雾粉尘刺激,药物缓解症状(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肺康复锻炼。
3.肺炎
定义:肺实质(肺泡)的炎症,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引起。
症状:发热(常高热)、寒战、咳嗽(可能咳脓痰)、胸痛(深呼吸时加重)、呼吸困难、乏力。
风险人群:老人、儿童、有基础疾病(如慢阻肺、心脏病、糖尿病)、免疫力低下者。
应对:及时就医!明确病原体,针对性治疗(抗生素、抗病毒等);充分休息,加强营养。
预防: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增强体质,注意手卫生和呼吸道防护。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定义: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通常与有害气体(主要是吸烟)暴露有关。“老慢支”和“肺气肿”是其常见表现。
症状:慢性咳嗽、咳痰(常晨起明显)、进行性加重的活动后气短(标志性症状)、喘息、胸闷。
危害: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导致呼吸衰竭、肺心病。
应对与治疗:
(1)绝对戒烟!(唯一能延缓病情进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长期规律使用药物(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是基石,糖皮质激素等)。
(2)长期家庭氧疗(严重缺氧者)。
(3)肺康复锻炼:非常重要!包括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运动训练(步行、踏车等)、营养支持、心理疏导。
(4)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
(5)定期随访肺功能。
5.支气管哮喘
定义: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诱因:过敏原(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感染、冷空气、运动、烟雾、药物等。
治疗核心:
(1)长期规范使用控制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为主):控制炎症,减少发作。
(2)随身携带缓解药物(速效支气管扩张剂):急性发作时救命药。
(3)识别并避免诱发因素。
(4)学习哮喘行动计划,定期复诊评估。
6.肺癌
头号危险因素:吸烟(主动和被动)!其他:职业暴露(石棉、氡气等)、空气污染、家族史。
警惕信号(尤其长期吸烟者):
(1)持续性咳嗽(尤其性质改变)。
(2)痰中带血或咯血。
(3)持续性胸痛(与呼吸无关)。
(4)声音嘶哑。
(5)气短加重。
(6)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乏力。
关键在“早”:戒烟!戒烟!戒烟!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可咨询医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出现可疑症状,尽早就医检查(胸部CT、支气管镜等)。
五、守护呼吸健康的“金钥匙”——预防与保健
1.最重要的措施:
戒烟与远离二手烟/三手烟!戒烟永远不晚,寻求专业帮助(戒烟门诊、药物等)。
2.关注空气质量:
雾霾天减少外出,外出佩戴合格口罩(N95/KN95)。室内保持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必要时)。避免在室内燃烧生物质燃料(煤、柴等)。
3.预防呼吸道感染:
(1)接种疫苗:流感疫苗(每年)、肺炎球菌疫苗(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咨询医生)。
(2)勤洗手: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水,或含酒精免洗洗手液。
(3)呼吸道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
(4)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场所佩戴口罩。
(5)保持良好作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增强免疫力。
4.职业防护:
接触粉尘、化学物质、生物制剂等有害因素时,务必规范佩戴防护口罩(如N95、半面罩等)甚至更高级别防护装备。
5.居家环境:
(1)保持清洁,减少尘螨(勤换床单被罩、使用防螨罩、控制湿度)。
(2)避免饲养宠物(过敏者),或做好清洁。
(3)慎用有刺激性气味的清洁剂、香水等。
(4)新装修房屋充分通风后再入住。
6.科学锻炼与呼吸训练:
(1)规律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增强心肺功能。
(2)呼吸训练(尤其慢阻肺、哮喘患者):
缩唇呼吸:像吹蜡烛一样缓慢呼气,延长呼气时间,减少肺内气体潴留。
腹式呼吸(膈肌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提高通气效率。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练习。
7.合理饮食与体重管理:
(1)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
(2)多饮水(尤其痰液粘稠时),保持气道湿润。
(3)肥胖者减重可改善呼吸功能。
六、何时需要看呼吸科医生?(就医信号)
1.持续咳嗽超过2—3周不缓解,或咳嗽性质改变(如干咳变湿咳)。
2.咳痰增多,尤其痰液颜色改变(黄、绿、铁锈色)、带血丝或咯血。
3.新出现的或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气短、气喘),尤其在日常活动(如走路、爬楼梯)时明显。
4.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胸痛(尤其与呼吸相关)。
5.喘息或呼吸时有哨音(哮鸣音)。
6.持续或反复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
7.长期吸烟者或高危人群出现任何呼吸道不适。
8.原有呼吸疾病(如慢阻肺、哮喘)症状突然加重或控制不佳。
呼吸健康是生命质量的基础。了解呼吸系统,识别常见疾病,掌握预防措施,养成良好习惯,是守护我们畅快呼吸的关键。戒烟是改善呼吸健康最有效的单一行动!出现呼吸道症状,尤其是持续、加重或报警信号,务必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关注呼吸,科学防治,畅享自由呼吸带来的美好生活!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