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守护眼健康之道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14 浏览次数:
当糖尿病悄然侵蚀身体时,眼睛往往是最容易被“盯上”的器官之一,从眼底的微小血管到晶状体、玻璃体,都可能在高血糖的长期影响下发生病变,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且危害深远,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一步步夺走光明。了解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及科学治疗方法,对守护视力至关重要。
糖尿病对眼睛的损害,根源在于高血糖对眼部血管和组织的慢性损伤。视网膜上分布着丰富的微小血管,它们像细密的网络为视网膜提供营养,而长期高血糖会使这些血管的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壁变得脆弱、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体和蛋白质容易渗出到视网膜组织中,引发水肿,影响光线的正常折射和传导,导致视力模糊。随着病情进展,受损的血管会闭塞,视网膜因缺血而释放出促进新生血管生长的物质,这些新生血管却异常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后会严重影响视力,甚至牵拉视网膜导致脱离,这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典型发展过程。此外,糖尿病还可能引发白内障,导致晶状体混浊,使视力逐渐下降;也可能影响青光眼的发生发展,过高的眼压会压迫视神经,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需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病变早期,即非增殖期,治疗的重点是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这是延缓病变进展的基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明确指出,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显著降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风险。同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帮助减轻视网膜水肿和渗出,为视网膜提供相对稳定的营养环境。此时,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尤为重要,以便及时发现病变的变化。
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到增殖期,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牵拉时,则需要更积极的干预手段。激光光凝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激光的热能封闭渗漏的血管和无灌注区,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防止病变进一步恶化。对于黄斑水肿明显的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有效的选择,这类药物能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减轻黄斑水肿,从而改善视力,但需要根据病情多次注射。如果出现严重的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玻璃体内的积血和增殖的纤维组织,复位脱离的视网膜,以挽救残存的视力。
对于糖尿病并发的白内障,治疗原则与普通白内障类似,当视力下降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严格控制血糖,术后要密切关注眼底情况,防止眼底病变因手术刺激而加重。而对于糖尿病相关的青光眼,治疗需根据类型而定,闭角型青光眼可能需要激光或手术治疗以改善房水循环,开角型青光眼则可通过药物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自身的配合至关重要。除了严格遵医嘱用药、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血脂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是早期发现病变的关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进行眼底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开始定期检查,之后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若已出现视网膜病变,则需根据病情缩短检查间隔。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外伤,戒烟限酒,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少眼部病变的风险。
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从早期的轻微视力模糊到晚期的失明,中间往往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干预。只要患者足够重视,坚持科学治疗和定期检查,就能有效延缓病变进展,最大限度地保护视力,避免光明被悄然剥夺。
作者:杨婷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