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的生命守护:87岁高龄老人与安宁疗护的温暖相遇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14 浏览次数:
在生命最后的旅程中,有一种选择,是用爱为尊严铺路。
近日,87岁高龄的周婆婆(化名)在家人的陪伴下,跨越琼州海峡,从海口辗转千里来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由于当地没有安宁疗护服务,这场跨越1000多公里的“生命守护”背后,是家属历经50余天多方打听和3次实地探访后,对“生命最后尊严”的执着追寻,更是对我院安宁疗护理念的认同与信任。
一场没有“治疗术语”的家庭会议
病房里没有冰冷生硬的检查单,只有围坐一圈的温情对话。会议室里,疼痛科安宁疗护区副主任李洪广、护士长袁江南、管床医生乔彦雨正与周婆婆的两个儿子面对面沟通,“我们不奢求奇迹,但求舒适;不追求延长生命,只愿她少些痛苦。”他们将医学方案转化为了最朴素的承诺。家属与医疗团队共同按下“生命优先键”——以“最大的舒适、最少的痛苦”为核心目标,不进行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医疗团队每日动态评估周婆婆的身体症状和情绪变化等,家属及陪护全程参与翻身、喂食等基础照护。
从“症状控制”到“尊严守护”的24小时
针对周婆婆顽固的痰液,医生采用“雾化吸入+手法排痰+吸痰”三联方案对症治疗,护士掌心呈空心状从背部由下向上轻叩,直到痰液顺利排出,每2小时协助她翻身,更换体位。而每当夜间周婆婆心情烦躁时,护士特意调暗了病房灯光,在适量镇静的辅助下帮助她充分休息。
午后的阳光透过病房走廊的玻璃窗,在地面织就一片斑驳的暖金。家属推着轮椅上的周婆婆缓缓前行,她身上盖着柔软的米白色薄毯,随着轮椅的轻晃微微起伏。尽管脑梗后遗症导致她语言障碍,但当阳光拂过她苍白的脸颊时,那双曾因混沌而黯淡的眼睛里,渐渐漾开一丝柔和的光亮,嘴角也似有若无地牵起一抹浅淡的弧度。袁江南护士长俯下身,掌心轻轻覆在周婆婆枯瘦的手背上,轻柔着周婆婆的指关节,手心的温度仿佛无声地说:“别怕,有我们在。”这一幕被周婆婆的家属用手机悄悄记录下来,成为最珍贵的生命剪影。
病房里,医护人员正小心翼翼地为病床上的周婆婆洗头。护士长轻柔地用温水湿润周婆婆的银发,一旁的协助人员细心地枕着头部,确保周婆婆处于舒适且安全的姿势。从发际到头顶,再到后脑,护士轻柔地为周婆婆洗头按摩,每一个动作都细致入微,没有丝毫的匆忙与敷衍,充满了关怀与耐心。周婆婆微闭着双眼,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似乎在这温柔的触碰中感受到了久违的放松与舒适。阳光照在干爽蓬松的银白色发丝上,折射出柔和的光泽,与婆婆脸上平和的神情相得益彰。这一刻,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静静守护着这份温馨与安宁。
李洪广表示,安宁疗护从来不是医学的“终点”,而是生命的“温柔驿站”。通过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每个生命活得更有尊严。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