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高血压并发症:守护生命之网的全面策略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10 浏览次数:


摘 要: 

高血压作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真正的威胁往往不在于血压数值本身,而在于长期失控后引发的系统性并发症。本文系统阐述高血压主要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肾脏损害、视网膜病变、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生机制,并重点聚焦于科学、可行的预防与早期干预策略。强调血压达标为核心,结合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及个体化药物治疗,是阻断并发症发生链、提升患者长期生存质量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 高血压;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慢性肾脏病;视网膜病变;预防;管理

1引言:无形的压力,有形的损害

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杀手”。其初期症状隐匿,却以持续高压冲击全身血管网络,导致心、脑、肾、眼、外周血管等重要靶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性损害。这些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带来巨大的个人健康负担和社会经济成本。因此,控制高血压的核心目标,并非仅仅降低血压读数,而在于有效预防或延缓其毁灭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2、高血压主要并发症及其预防治疗策略

2.1 心脑血管并发症:心脏与大脑的警报

常见类型: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脑梗塞、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损害机制: 高压血流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同时增加心脏泵血负荷,导致心肌肥厚、心室重构,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预防与治疗核心策略:

血压达标是基石: 严格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以下(一般患者<140/90 mmHg,能耐受者及部分高危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130/80 mmHg)。

血脂管理: 定期监测血脂,对中高危患者(尤其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抗血小板治疗: 对已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或极高危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需评估出血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 吸烟是血管损伤的独立强风险因素,戒烟获益巨大且立竿见影。

健康饮食(DASH或地中海模式): 强调水果、蔬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胆固醇和钠盐(<5克/天)。

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

控制体重: 维持BMI在18.5-24.9 kg/m²,腰围达标(男<90cm,女<85cm)。

2.2 肾脏并发症:沉默的滤网受损

常见类型: 高血压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损害机制: 肾小球内高压、高滤过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及系膜,肾小管间质缺血、纤维化,肾功能逐渐下降。

预防与治疗核心策略:

严格血压控制: 是保护肾脏最有效的措施,目标血压通常更严格(<130/80 mmHg)。

优选肾保护药物: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如雷米普利、培哚普利。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如缬沙坦、氯沙坦。这两类药物不仅能降压,更能直接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蛋白尿,延缓肾损害进展。但需监测肾功能和血钾。

定期监测肾功能: 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控制蛋白尿: 蛋白尿是肾损伤的重要标志和进展因素,积极控制可改善预后。

管理其他风险: 严格控制血糖(如合并糖尿病)、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止痛药、部分抗生素)。

2.3 眼部并发症(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窥见血管的窗口

损害机制: 高压导致视网膜小动脉痉挛、硬化、狭窄,后期可发生渗出、出血、视乳头水肿,严重威胁视力。

预防与治疗核心策略:

控制血压: 是预防和治疗的根本。

定期眼科检查: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及时发现病变。

积极治疗病变: 一旦发现中重度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提示全身血管损害严重,需更严格地控制血压并全面评估心血管风险。病变本身若无特殊并发症(如黄斑水肿),主要依靠血压控制;若出现并发症,需眼科专科治疗(如激光、抗VEGF药物)。

2.4 外周动脉疾病:行走的困境

常见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行走后下肢疼痛、酸胀、无力,休息后缓解)。

损害机制: 与心脑血管类似,高血压加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肢体缺血。

预防与治疗核心策略:

戒烟: 吸烟是外周动脉疾病最重要的可改变风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规律运动(步行计划): 是治疗间歇性跛行的核心非药物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循序渐进的步行锻炼,可有效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延长行走距离。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改善跛行症状)。他汀类药物不可或缺。

血管重建: 对于严重影响生活或存在肢体威胁性缺血的患者,考虑介入(球囊扩张/支架)或外科手术(搭桥)。

3、综合管理:构建远离并发症的防线

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绝非单一措施可达成,需要多层次、个体化、持久的综合管理:

早发现、早治疗: 定期测量血压,知晓自身状况。一旦确诊高血压,尽早开始规范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石: 贯穿治疗始终,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包括限盐、减重、运动、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减压。

药物治疗需坚持与优化:

遵医嘱服药: 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

定期复诊: 监测血压控制效果、药物副作用及靶器官损害情况。

个体化方案: 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并发症、合并症、药物耐受性等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

综合管理合并症与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如家庭自测血压),增强治疗依从性。

4、结论:主动管理,赢得健康未来

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远离并发症的关键在于“防”与“控”——通过积极的血压达标、全面且持续的生活方式干预、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及对其他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可有效阻断或显著延缓并发症的出现,保护心、脑、肾、眼等关键靶器官。这需要医患双方建立长期伙伴关系,患者主动参与管理,医生提供专业指导。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并持之以恒地维护血管健康,是高血压患者赢得高质量、长寿命未来的根本保障。

 

作        者:罗良琦

作者简介:副主任医师,黔南州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分会第二届委员,黔南州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代谢内分泌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擅长糖尿病及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肥胖症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