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张大祥:让更多生命在更完善的医疗守护下向阳而生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09 浏览次数:
时光会老去,但有些东西,比如医者的初心,却能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在麻江县的这片土地上,医疗的脉搏始终跳动不息,有这样一位医者,他以“精诚为骨,仁爱为魂”为座右铭,二十九载寒暑更迭,在无影灯下书写着生命的奇迹,他就是麻江县中医医院院长张大祥。今天,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回望那段充满汗水与感动的从医路,感受那份初心如磐、医路无悔的深情。
初心如磐 愿一双手托起希望
二十九年光阴如无影灯下专注的流光,回望我第一次穿上白大褂走进麻江县人民医院,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便烙在心底。选择骨科,源于一个朴素的愿望:用这双手,让无法站立的人重新行走,让被病痛压弯的脊梁挺直如初。那时的我,常在深夜翻阅医学图谱,想象着如何以“铁骨”般的坚韧对抗疾病,以“柔情”般的细致抚慰人心。为多赶一台手术,在无影灯下匆匆扒两口冷饭已成习惯;为攻克疑难病例,彻夜研读文献更是家常便饭。当第一位股骨头坏死的老人扶着我的手颤巍巍站起时,他眼角的泪光让我懂得:医者的价值,就是让生命重获尊严。
淬炼成钢 在荆棘中点燃星火
从医之路,是无数个与死神赛跑的日夜。记得那个暴雨夜,一位多发骨折的农民工被紧急送来,失血濒危。我和团队连续奋战8小时,用“髓内钉内固定术”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三个月后,他带着自家种的玉米来复诊,憨厚地笑:“张医生,我能下地干活养家了!”这一刻,我彻悟:个体的力量终有边界,唯有团队协作才能照亮更多生命。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于是我和团队成员们奋力填补县域技术空白:引进微创脊柱手术,让椎管肿瘤患者免于瘫痪;开展复杂关节置换,帮农妇重新扛起背篓;探索肌瓣移植术,为烧伤少年修复残缺的手掌。每一次突破,都是为麻江百姓多燃一盏希望之灯。那些紧握的双手、含泪的鞠躬、重返劳作的背影,筑成了支撑我前行的精神长城。
躬身前行 以初心丈量使命
如今,推开办公室的窗就能看到住院部的灯火,站在手术台前的时光被管理工作挤占,有同事调侃:“张院长对行政工作‘偏心’喽!”我笑着回应:“当看见康复者笑着走出医院大门,这份‘偏心’就有了答案——它让我能搭建更坚固的生命之桥。”
减少手术台前的时间,却把心血倾注于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就诊流程,让山区老人少跑百里路;培养青年骨干,把“三位一体”带教模式薪火相传;引进AI诊断系统,使骨折患者在乡镇也能精准治疗。有人问,从手术尖兵到管理者的转变是否遗憾?我只想说:角色在变,初心如故——让更多生命在更完善的医疗守护下向阳而生。
回望二十九载春秋,从青丝到华发,从执刀人到掌灯者,这条医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为父老乡亲挺直脊梁的坚持。若问何以坚守?答案就在患者康复后挑水劈柴的身影里,在孩童奔跑时扬起的尘土中,在麻江漫山遍野生生不息的绿意间。
编后语:回溯往昔,张大祥用初心、奉献与成长,勾勒出“医者仁心”的生动轮廓。未来,这位铁骨仁心的医者将继续扎根乡土,让医者大爱的薪火在苗岭侗寨间生生不息。
(本报通讯员 欧清兰)
编 辑:周 岩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