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千万不能大意,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7-03 浏览次数:

当下,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久坐的生活方式让胆囊结石悄然成为威胁健康的常见疾病。据统计,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胆囊结石,女性发病率更是男性的近3倍。这种疾病看似普通,却能引发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胆囊癌等致命并发症。那么,胆囊结石是哪些因素引起的?怎样防治?

专业指导: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高光剑

什么是胆囊结石?

发生在胆囊内,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素结石。常见于成年人,4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男性≈3:1。

哪些原因能够导致胆囊结石形成?

1、胆固醇过饱和:高脂饮食、肥胖等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多,析出结晶。

2、胆囊收缩功能差:长期空腹、快速减肥时,胆汁淤积浓缩。

3、其他因素

(1)女性(尤其是多次妊娠、服用雌激素药物)年龄>40岁。

(2)糖尿病、肝硬化等代谢性疾病。

(3)家族遗传倾向结石形成原因。

胆囊结石有哪些症状?

胆囊结石可能一段时间内无症状,但长期存在的结石可能会引起腹胀、消化不良、上腹部隐痛不适、右侧后背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会诱发胆绞痛,并引发胆囊及胆管感染、梗阻性黄疸、急性胰腺炎甚至重症胰腺炎等。胆囊结石的长期存在也与胆囊癌密切相关,因此对胆囊结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胆囊结石的危害

1、急性并发症

胆绞痛:结石嵌顿引发剧烈疼痛,需急诊处理。

急性胆囊炎:结石损伤胆囊黏膜,诱发胆囊急性炎症,严重者造成胆囊化脓、穿孔。

化脓性胆管炎:结石堵塞胆管,细菌入血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急性胰腺炎:胆囊结石排石导致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并且堵塞胆胰管共同通道,激活胰酶引发“自我消化”,死亡率高达10%。

2、慢性损害

胆囊癌变:超过10年的胆囊结石患者癌变风险增加10倍以上,尤其是直径≥2cm的结石。

胆囊结石如何预防?

1. 规律作息,规律饮食:避免长时间空腹,早餐必吃。

2.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增加膳食纤维。

3. 避免快速减肥:体重下降> 1.5kg/周左右易诱发结石。

4. 多喝水:每日饮水1500—2000ml,降低胆汁浓度。

5. 避免久坐,适度运动,促进新陈代谢。

6. 高危人群筛查:40岁以上女性、糖尿病患者建议定期体检。

胆囊结石如何治疗?

1.内科治疗

(1)观察—无症状结石

调整饮食(低脂、规律进食)可减少发作风险。 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

(2)药物溶石

仅适用于少数胆固醇结石,需长期服药且复发率高。

2.外科治疗

(1)反复发作症状者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首选)。微创、恢复快,适用于腹痛症状反复发作患者。

(2)无发作或发作频率很少患者

无症状的患者: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

保胆取石适应证:

①中青年患者(<45岁) ,单发结石(结石<2cm);

②既往未发作过胆囊炎或者发作频率很少,经内科保守治疗很快缓解;

③经B超预评估胆囊功能正常。

同样是微创、恢复快,胆囊完整保留,术后对身体影响相对较小。

胆囊结石的术后护理

1. 饮食调整

(1)术后初期,应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2周),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2周至半年)。

(2)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减轻胆总管负担。

(3)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2. 注意休息

(1)术后需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身体恢复。

3. 定期复查

(1)术后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身体恢复情况。

(2)如有不适,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总之,胆囊结石是常见病,但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建立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定期体检的健康管理模式,遵循黄金治疗原则:无症状观察,有症状及时就诊,同时要切记:无论有无症状,定期复查同样“不容忽视”!相信通过“防-筛-治”三位一体策略,我们完全能够将这一“沉默杀手”杜绝在萌芽状态。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文 叶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