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医共体建设“紧”发力 家门口看病“稳”托底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4-28 浏览次数:
“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内解决”。如今,在印江自治县,这样的就医场景已经成为现实。
日前,笔者走进印江自治县刀坝镇卫生院时,该卫生院院长罗贵兵正在为71岁的胡有贤老人看诊。据了解,罗贵兵是医共体牵头医院印江自治县人民医院下派至刀坝镇卫生院的“业务院长”。胡有贤是他当天接诊的第5名患者,后面还有3名患者在等候。
“以前,有什么大毛病要跑去大医院,交通不方便,还要辛苦家人接送,很麻烦。”谈及就诊经历,胡有贤感慨道,“现在,家门口的卫生院设施设备就非常好,还有县医院专家看诊,真是帮我们老百姓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近年来,为打破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行政壁垒,印江自治县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根据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按照“1(牵头医院)+1(协助医院)+N(成员单位)”模式,全面构建以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为“两大龙头”,县妇幼保健院和县域医疗次中心为“协助”,乡镇(街道)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民营医院为“补充”,村卫生室为“网底”的2个中心医共体。通过专家、技术、服务、管理“四下沉”,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构建起社区15分钟、乡村30分钟健康服务圈。
在县域医共体内,要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医疗资源的流通,就必须建立可靠的共享平台。自医共体成立以来,印江自治县积极推进心电诊断、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建设,逐步完善设备配备,加快推动医共体内信息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诊疗模式。
“患者咳嗽、咳痰伴气喘4+天,DR影像图已上传至医学影像中心,请求县医院协助阅片。”近日,医共体牵头医院印江自治县人民医院接到刀坝镇卫生院求助后,通过查阅医学影像中心上传的图像,初步考虑患者系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导用药治疗,成功使得患者恢复如初。
“通过共享平台,不仅能帮助我们明确诊断患者病情,也让我们在与上级医院沟通的过程中拓展了工作思路,提升了工作能力。如今,我们村民不出乡镇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医生的服务,大大减少了时间和交通成本。一些原本对卫生院还有一丝怀疑的患者,也都积极到医院进行首诊了。”罗贵兵表示。
据统计,2024年,两个牵头医院累计为基层提供医学影像诊断、心电诊断27960人次,让基层患者免去了看病排队的操劳和转诊寻医的奔波,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美好愿景。
“这里有个囊性病灶,但它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它是由多个囊腔组合而成,且囊与囊之间有着粗细不均的分隔.......”。印江自治县中医医院下派缠溪镇卫生院“业务院长”吴青青正在耐心指导该卫生院影像科年轻医师姜仁。
谈及医共体带来的变化,姜仁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卫生院设备条件比较落后,很多疑难病症都处理不了。现在有了医共体的支持,我们不仅可以得到县级医院的专家指导,还能利用远程医疗系统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更重要的是,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大大地提高了”。
统计显示,2024年,两个医共体牵头医院共选派5名管理骨干到成员单位担任业务院长,选派53名业务骨干到成员单位开展对口帮扶工作,通过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专家坐诊、指导带教等形式,累计服务患者15959人次,开展手术28人次、开展疑难病例讨论10余人次、开展专题讲座207场次,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
医疗卫生资源的扩容和均衡布局,不仅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更让医共体各成员单位拧成了一股绳更好地服务群众。原来病人从下级医院转往上级医院的很多,但是从上级医院转往社区、转往基层去康复的不多,现在这种局面改变.....
“我们遵循‘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原则,持续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对于病情严重或疑难病患者基层医疗机构处理不来的立即转向上级医院,在上级医院的病人病情好转后又下转至基层医院,实现了县域内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有序衔接。”印江自治县卫生健康局法制监督与体制改革股负责人说。据统计,2024年,医共体内累计上转患者895人次,下转患者1363人次。
随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才工作成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为满足县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员编制需求,印江自治县打破传统编制束缚,将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和4个街道(经开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定编制总额建成乡镇、城区2个“编制池”,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针对工作无动力、“一聘定终生”等问题,印江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在县域内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机制,破除岗位聘任“终身制”,为各类人才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截至目前,共优化调整岗位20余个,遴选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63名。
另外,为让乡村医生留得住、干得好,无“后顾无忧”地开展工作,印江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和退养生活补贴政策,每月增加政府定额补助200元,按时拨付相关补助资金。同时,推行“县招、乡聘、村用”政策,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在印江自治县人民医院建立医卫人才培训实践中心,定期为乡村医生开展培训,进一步提升了乡村医生服务水平。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对于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专家下沉、技术帮扶、远程医疗等方式,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有效下沉,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缺医少药’的问题,医共体内的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调配等措施,让群众就医负担更轻,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印江自治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志强表示。
目前,通过医共体建设,印江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慢病康复回基层”的目标。
(本报通讯员 安艳妮)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