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何友平:岐黄路上的坚守与创新!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4-27 浏览次数:

诊室窗前,何友平常常眺望着门诊大楼前熙来攘往的人群,有步履蹒跚、拄着拐杖的老人,有怀抱着孩童、眼神中满是期盼的母亲,也有背负行囊、从他乡远道而来的求医者。

眼前一幕幕,总会将他的思绪拉回童年的土家山寨。那时,祖父背着药篓穿梭在云雾缭绕的山间采药,父亲用土家传统药物为乡亲们驱除病痛,这些场景如同种子般,在他幼小的心中种下了行医济世的渴望。

这份深植于心的信念,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坚定。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表彰名单,沿河自治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何友平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份沉甸甸的殊荣,既是对他在医学道路上二十余载辛勤耕耘的肯定,更是对其在中医传承与创新领域深耕不辍的有力诠释。

岐黄薪火,从草根郎中到学科带头人

2000年,何友平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成为土家山寨里科班出身的中医。回到沿河自治县人民医院的第一天,院长的那句“全县的中医传承就看你们了”,成了他二十多年临床生涯的注脚。

当初,在综合医院里,中医科的处境并不乐观,空间狭小、病床稀少。何友平还记得,科室迎来的一位货车司机对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满怀疑虑,盯着药方皱眉摇头:“喝中药真能治好我的颈椎病?”这一场景,深深刺痛了何友平的内心,也坚定了他要用疗效重建患者对中医信任的决心。

何友平带领仅6人的团队从基础做起,为患者建诊疗档案,以疗效为目标率先在全市综合医院成立独立中医病房,实现中医治疗率100%,显著提升社会效益与满意度。

在何友平的从医经历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病例。患者黄某腹痛腹泻反复发作五年,四处求医未果。何友平翻出前辈留下的《土家药草验方》,结合现代中医理论,制定了中药内服、外用灌肠的综合治疗方案。3个月后,黄某的肠镜报告显示炎症指标全部转阴。当患者眼含热泪向他道谢时,何友平更加坚信,中医的式微并非技术问题,而是信任的断层,而疗效,就是重建信任的坚实基石。

2016年,团队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2018年成为市级重点专科。何友平本人也多次获评第一批、第四批“贵州省中医名医传承指导老师”、铜仁市市级重点专科中医科学科带头人、铜仁市首批“三名”工作室主持人、铜仁市名中医、沿河“县管专家”、沿河首批“优才卡获得者”等荣誉。省内外患者纷纷慕名而来,称赞其服务比大医院更贴心。

守正创新,在传承与现代间架起桥梁

何友平深知,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面对现代生活方式导致的颈肩腰腿痛高发问题,他意识到传统疗法的局限。于是,他带队赴北京学习针刀微创技术,回院后率先开展“针刀+臭氧”联合治疗。面对老中医前辈的担忧,他说:“当年华佗创五禽戏、用麻沸散,不也是创新吗?只要能解除病痛,就是中医的担当。”

何友平将土家医药的“刨药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提出“攻-补-疏-调”四步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何氏流派”与“何氏刀法”,曾被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了不起的中医”栏目组特邀拍摄。这些年,团队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申报6项实用新型专利,参编《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编写《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医药质量控制标准》,成为基层中医诊疗的参考。

2022年,“何友平名中医工作室”挂牌时,他摸着铜牌感慨地说:“曾祖父、爷爷、父亲要是看到,该多高兴啊。”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他对传承的理解——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自信。

医者仁心,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温度

何友平看来,望、闻、问、切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与患者心贴心的交流。

在门诊,何友平有个习惯,就是反复叮嘱患者:“服药期间忌生冷,有任何不适随时打电话。”他常要求科室医生在药方上注明煎药方法,留下联系电话。

作为中医科主任,他非常看重团队的温度。多次带领科室中医团队前往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参加培训学习。这些年,培养了2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带教实习医生时,他总是强调:“中医是有温度的医学。”他自己常常为科室暂时困难的病人垫付医药费,也叮嘱团队成员把病人当家人。

2022年冬天,一位老人因中风后遗症住院,管床医师小陈每天帮他打饭、擦身,出院时老人拉着她的手说:“闺女,你比亲闺女还亲。”这样温暖的场景,在他带领的科室里并不罕见。

从医25年,何友平亲历了基层中医从“边缘化”到“显身手”的转变。当科室成功申报重点专科时,90后医生小杨说:“以前觉得中医老套,现在发现越学越有味道。”这句话,让他看到了传承的希望——只有让年轻人真正热爱,中医才能薪火相传。

医路漫漫,让中医之光照亮更多角落

诊室墙上挂满的锦旗,办公桌上摞满的感谢信,是岁月给何友平的馈赠。但他清楚,中医的传承不是一个人的跋涉,而是一群人的接力。作为土家族后裔、中医传人,他始终记得祖父的话:“医者,治的是病,暖的是心。”

如今,作为沿河自治县政协九届常务委员、县管专家、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名医工作室主持人,他更关注基层中医的发展。人才短缺、中药炮制标准化不足、中西医结合深度不够等问题,时刻提醒着他不能懈怠。但他相信,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的“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不谋而合,只要守住“疗效”核心,开放拥抱现代科技,中医完全可以在慢病管理、康复治疗、治未病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清晨,沉浸在煎煮草药的香气里,何友平仿佛又回到祖父的药铺。祖父粗糙的手掌包裹着他的手,在泛黄的《黄帝内经》页边写下“大医精诚”四个字。当年跟在祖父身后采药的少年,如今已成为一方中医的领航者,让传统医学的芬芳,飘向更远的地方。

这,正是这位土家汉子对中医最朴素的热爱与坚守——扎根基层,守正创新,让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健康铜仁)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