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省职工医院重点科室② | 康复医学科:凭啥让患者“站起来”“跑向未来”?!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4-26 浏览次数:
智能康复机器人的机械臂有节奏地辅助患者抬腿,步态训练系统前康复治疗师正耐心指导患者调整重心,针灸治疗区飘来淡淡艾香,传统药棒按摩与现代磁刺激设备在同一空间里和谐运转……
这里每天上演着生命重塑的故事,正如科室墙上“我们都是重健人”的醒目标语,康复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正用技术与温度,为无数患者点亮重返生活的希望。
康复医学科-物理康复大厅
“慢慢来,膝盖再抬高一点,您看机器人在帮您保持平衡呢。”康复治疗师小陈扶着四川患者鲁先生踏上步态训练机器人,显示屏上实时反馈着他的肌肉发力数据。三个月前,因脊髓损伤导致下肢瘫痪的鲁先生曾绝望地说:“我以为这辈子就要在轮椅上度过了。”但康复医学科的“4+X”技术整合方案改变了他的命运——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强化肢体功能,经颅磁刺激修复神经传导,配合传统站桩功法提升平衡能力,短短八周后,他竟能借助支具独立行走。
“第一次站起来摸到病房的窗台时,我才敢相信康复不是‘慢慢来’,而是有科学规划的‘加速跑’。”鲁先生的感慨,折射出科室“技术整合”的核心优势。
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康复治疗师郑栋华介绍,康复医学科是按照三甲医院的标准来发展和规划,集康复、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院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及医护团队,学科多位成员在国家级,省级医学会担任常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委员等职。目前有运动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儿童康复、物理因子治疗、水疗、康复工程、康复评定等8个治疗科室,是省内单体最大、亚专业分化最细、专业技术最雄厚、医疗设备最完善、医疗环境最好的康复治疗科室。
“医院高度重视我们的学科建设,配备了康复机器人,等速肌力测试、智能步态评估、心肺功能评估、经颅磁刺激器、平衡测试等训练系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冲击波治疗仪等价值2000余万元的国内外先进康复设备。”郑栋华说,“肌肉与骨关节疾病的康复、神经损伤康复、心肺康复、儿童康复、中医传统康复、亚健康管理等亚专业,是我们科室的康复诊疗特色。在诊疗技术方面,我们有神经松动术、动态关节松动术、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技术、悬吊运动训练术、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呼吸肌训练及气道廓清技术、神经促通技术等。”
作为省内重点康复科室,其突破在于打破技术壁垒:将机器人辅助训练与中医桩功结合,让现代康复技术更“接地气”;把经颅磁刺激与电针疗法融合,在吞咽障碍治疗中使有效率提升40%。这种“中西医技术矩阵”,正是学科建设的底气所在。
康复医学科-物理因子治疗区
穿过贴满卡通贴纸的走廊,儿童康复区传来阵阵琴声。10岁脑瘫患儿小雨正跟着治疗师打节拍,妈妈在“周末家长教室”学习居家干预技巧。科室为他们定制了“医教结合”方案:上午接受脑神经调控治疗,下午在“启智康复区”参加音乐团体课。“以前觉得康复就是重复动作,现在孩子会笑着唱儿歌了。”小雨母亲哽咽道。
作为省内唯一细分儿童康复亚专业的科室,团队以“启智”为核心,构建了“医-护-治-教”四位一体模式,“儿童康复不仅是治‘病’,更是护‘成长’。我们儿童康复团队已帮助300余名患儿融入普通学校,其中70%达到同龄儿童智力和运动水平。”康复医学科主任郑栋华骄傲地说。
康复医学科儿童康复中心-原感觉统合训练区
采访结束时,鲁先生正借助步态训练系统练习慢跑,阳光在他汗湿的后背勾勒出温暖的轮廓。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次治疗,都在诠释着康复医学的本质——不仅是让患者“站起来”,更是让他们“跑向未来”。当“临床康复一体化”“医教结合”“中西医融合”成为关键词,省职工医院康复医学科正以贵州特色的康复模式,书写着健康中国的基层答卷。
大厅挂满患者赠送的锦旗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