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县中医院:开辟生命通道·多学科联动缔造救治奇迹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4-23 浏览次数:

近日,榕江县中医院骨伤科病房内,54岁的文先生正逐步康复,其家属激动地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一声“谢谢”承载着生命重量的感恩印记,见证了一场跨越生死线的紧急救援。

生死竞速:多方联动开辟绿色通道

时间回溯至3月25日,定威水乡的山间响起急促的救护车鸣笛。文先生因外伤致左侧腘窝严重创伤,动静脉离断,血流如注,生命危在旦夕。(医共体)定威分院立即向上汇报患者情况,同时与榕江县中医院总院对接。随即,(医共体)定威分院立即启动紧急转诊机制,救护车载着患者向县城飞驰。与此同时,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杨强远程调度,县政府副县长龙俊、县卫生健康局领导亲自到场指挥,榕江县中医院各相关科室主任严阵以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战役悄然打响。

“患者到达时血压仅60/40mmHg,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帮扶专家李晶主治医师及急诊科主任吴俐榕紧急调度团队,开通绿色通道“三优先”服务:优先检查、优先诊疗、优先住院。

在院党政班子的直接指挥下和协调,医院影像科、检验科、输血科等科室联动响应,20分钟内完成CT血管成像、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关键检查,为手术争取到黄金时间。

精准施救:多学科团队创造生命奇迹

面对复杂的腘窝开放伤,骨科团队在手术室展开了一场精细的“神经血管保卫战”。主刀医生在全身麻醉下,运用显微外科技术逐一修复断裂的胫神经、腘动脉及多处肌腱,配合石膏外固定术重建肢体功能。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24小时特护观察。

“这类复合伤手术如同在钢丝上跳舞,既要止血保命,又要最大程度保留肢体功能。”骨科主任杨晓军表示,医院近年来通过(医共体)建设,已建立创伤救治标准化流程,此次成功施救正是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生动实践。县委县政府综合全县优质医疗资源,协调县人民医院开通用血优先绿色通道,麻醉、外科,重症医学科等专家现场研判,为这次成功抢救提供了有力保障!

温情守护:先诊疗后付费彰显为民情怀

在全力救治的同时,医院主动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为其解除其后顾之忧。考虑到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县委政法委领导多次到院探望,协调解决后续康复难题。这种“政府主导+医院担当+社会协同”的保障机制,让文先生在生死关头感受到双重温暖。

双向转诊:构建分级诊疗新样板

术后第3天,因出现反复发烧,病情仍重,与患者及家属协商后,文先生经绿色通道转诊至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上级医院完成相关治疗、病情平稳后,患者主动要求转回榕江县中医院进行后续康复。“这里的环境更熟悉,医护人员就像家人一样。”文先生家属动容地说。这种“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转诊模式,既保证了急救质量,又提升了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

机制创新:打造县域急救新高地 

此次救治案例的圆满成功,得益于榕江县近年来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亲自调度的个案,体现县委县政府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至上"的服务标准,折射出县域治理体系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实践:建立创伤救治中心、推行“5G+急救”智慧平台、实施(医共体)同质化管理等举措,正在织就一张覆盖全县的急救网络。

榕江县中医院党委书记徐善勍表示:“我们将以此次成功救治为契机,继续优化急危重症救治流程,让绿色通道不仅成为生命通道,更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完善,榕江县域内就诊率已提升至92%,更多群众正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春风拂过山川,文先生康复的脚步与窗外绽放的杜鹃相映成趣。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不仅书写了医疗技术的华章,更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理理念。在健康中国的壮阔蓝图上,榕江县卫生健康系统全体医务人员正用仁心仁术,书写着守护生命的新篇章。

(供稿:榕江县中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