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治疗全面解析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4-22 浏览次数:
引 言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杀手,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从预防到控制再到治疗,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关乎着患者的生命质量与预后。本文综合相关文献,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进行全面阐述。
心血管疾病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以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呈上升趋势。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是常见类型,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严重影响劳动人口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
危险因素
1. 行为因素:吸烟是CVD明确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缺乏运动使得能量消耗减少,肥胖率上升,肥胖又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相互关联,形成恶性循环。不健康饮食,如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过多,导致血压、血脂、血糖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 代谢因素:高血压是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压长期升高使心脏后负荷加重,血管壁受损,易引发冠心病、脑出血等。血脂异常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发生CVD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4倍。
3. 其他因素:年龄增长、遗传因素不可改变,但会增加个体易感性。长期精神压力过大,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波动、血脂代谢异常,也与CVD发生密切相关。
预防策略
1. 一级预防:面向全体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普及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倡导戒烟限酒,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提供戒烟干预服务。鼓励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提高心肺功能。开展营养教育,推广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摄入。对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并干预危险因素,如使用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控制指标。
2. 二级预防:针对已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防止疾病复发和恶化。严格遵医嘱服药,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同时,患者需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控制措施
1. 医疗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生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配备必要的检查设备,如心电图机、血压计、血脂检测仪等,实现早期筛查与诊断。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使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之间有序转诊,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2. 信息化管理:借助电子健康档案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全程跟踪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疾病流行趋势、危险因素分布,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治疗手段
1.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心血管疾病类型选择药物,如冠心病患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调节心律;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改善心脏功能。
2.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开通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心脏起搏器植入用于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维持正常心脏节律。
3. 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即搭桥手术,用于治疗严重冠心病,改善心肌血运。心脏瓣膜置换术用于治疗心脏瓣膜病变,恢复瓣膜正常功能。
挑战与展望
尽管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进展,但仍面临挑战。公众健康意识有待提高,不良生活方式普遍存在;部分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诊疗能力有限;新型危险因素不断涌现,如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需深入研究。未来,需加强健康教育,创新防治手段,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与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的全球挑战,降低疾病负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作者:刘凌
作者单位:贵航贵阳医院
编辑:向 烨
二审:毕 锋
三审:赵 亮